第二届浦江医药论坛—营销分论坛报道

2015-05-22 14:56 来源:丁香园

2015年5月16日,第二届浦江医药论坛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办。本次论坛吸引到医药领域专家、学者550余人,设有三个分论坛,即研发论坛、营销论坛、投资与人才发展论坛。来自深圳医药保健品进出口有限公司的施峰担任营销分论坛主席。

营销分论坛共有四个主题,分别是:互联网时代的医学健康产业发展模式创新;中国新常态下的医药市场准入;以E-marketing移动医疗,医患平台,GPO为主的差异化营销;沟通平台对医药人才发展的重要性。

首先来自上海宝腾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楼敬伟博士,报告了互联网时代对医学健康产业的发展模式的创新影响,介绍了全基因组测序等临床大数据给医药行业带来的巨大革命。医学大数据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基因组和生物信息分析实现个体化“精准治疗”。

共分为三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是,数据获取,通过收集临床数据,诊疗数据,随访数据,组织样本管理等,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蛋白质组分析,代谢组学分析。第二个过程是数据处理,通过云计算等方式对大量数据进行归类整合。第三个过程是数据使用,建立个体化精准诊疗标准。医疗未来的发展将是可以结合移动通讯和互联网实现集药品管理、无线查房、移动管理于一体的智能医疗体系。

接着来自Med&Co Inc公司的何华明博士,报告了中国医药市场的价格发展历史并对未来的定价方向做出预测。中国新常态,可以理解为政府在深水区的医疗价格改革。首先价格控制的发展阶段从国家控制,到医保机制,其未来方向将是结合医保,商业保险和个人支付的综合支付方式。

在定价体系方面,原有的体系存在一定问题,原研药的保护不足,会对新药的创新积极性有影响。而且三线城市的药品价格不合理,偏远地区病人的医疗感受不好。未来的定价发展趋势将不以药价本身成本做判断,以临床需求进入市场时间等为依据。预计招标将成为中国未来控制价格的主要办法。

上海格银的董事长兼创始人耿毅力做了第三个报告,阐述了中国药品营销方式的发展过程并对未来E-marketing对营销的影响进行分析。中国药品的营销方式从1988—1995以学术会、临床试验、患者宣教、学术赞助、营销外包等为主的方式,到1996—2006以项目共建,服务外包为主的成熟期,而2007—2017则是以E-marketing移动医疗,医患平台,GPO为主的转型期

E-marketing兴起原因是远程医疗,移动医疗,数字医疗,互联网医疗等新型医疗广泛运用,移动医疗包括移动护理,移动查房,移动药品管理。医患平台包括妇产科,肿瘤科,及肝炎、糖尿病痛风等专科的平台。GPO的功能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降低医疗采购价,同时“电商平台”可以连接政府、医院、药商、药厂、药店,提供增值服务,筛选治疗方案,建立院内物流,提供解决方案。E-marketing的发展将需要大量精通健康行业和IT领域的跨界人才和项目管理人才。

最后来自代表医药行业主流媒体的《医药观察家报》,《无涯》杂志的霍炬,报告了在沟通平台对药品从业人员的重要作用。

演讲嘉宾独特的视角、幽默的语言让与会者收益良多。

1.jpg
施峰

2.jpg
楼敬伟

3.jpg
何华明

4.jpg
耿毅力

5.jpg
霍炬

编辑: cuizir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