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年 8 月 15 日,北京)房颤已成为缺血性卒中早期死亡和严重致残的重要危险因素,然而我国仍有许多卒中高危的房颤患者并没有采取规范的抗凝治疗。8 月 15 日,第二届两岸三地房颤抗凝高峰论坛在京举行,来自大陆、香港、台湾的专家共同分享了房颤卒中预防的治疗策略。
会上,上海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专业委员会主委,上海长征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廖德宁教授强调:「房颤患者其卒中及全身性栓塞事件发生风险大大增加,因此卒中预防是房颤治疗的关键。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卒中不同,抗凝治疗是预防和减少房颤所致卒中的有效手段,但目前我国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现状并不理想。」
1/3 房颤患者发生卒中后才被诊断为房颤 [1]
房颤导致的卒中危害大,但临床并没有得到充分重视,表现为诊断率低,抗凝治疗不充分两大方面。一项多中心、前瞻性、62 所医院参与的 China QUEST 研究数据显示,在 499 名由房颤导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接近 1/3 的患者,是在得了卒中之后才被诊断为房颤,而在确诊为房颤的卒中患者中,有 70% 在使用阿司匹林,使用过华法林的患者仅占 11%,并且治疗效果并不理想,仍然发生了卒中 [2]。
香港威尔士亲王大学神内科教授黄家星指出:「导致使用华法林的房颤患者发生卒中的原因,与华法林需要频繁监测血药浓度,治疗时间窗达标难度较高有关,因此,医生选用阿司匹林,认为其安全,但是预防卒中的效果并不好。」
同样,台湾的房颤患者认知和治疗现状也不容乐观。国立阳明大学医学院内科教授江晨恩表示:「台湾数据显示,高风险的房颤患者仅有 15.4% 使用华法林,而使用预防卒中效果不佳的阿司匹林的患者却高达 50.6%,更有 29 % 的卒中高危患者未接受任何抗凝治疗 [3]。」
达比加群酯可将华人房颤卒中风险降至 2. 24%
亚洲特别是中国抗凝治疗比例较低,同时抗凝治疗比例在不同地区和医院存在较大区别。亚洲患者抗凝治疗 INR 值偏低,控制质量不高。亚洲患者房颤卒中预防更多选用了阿司匹林,但目前阿司匹林在房颤卒中预防中的作用和地位基本被否定。
华法林抗凝治疗在亚洲患者人群中颅内出血风险较非亚洲人群高。亚洲患者出血风险高的原因有:房颤患者饮食结构的多样性,给 INR 理想控制带来更多挑战;亚裔人种基因对华法林抗凝治疗存在影响;医生华法林用药经验不足等。
新型口服抗凝药克服了华法林的局限性,它具有更宽的治疗窗,无需常规验血监测,无食物相互作用,药物间相互作用少。相比非亚洲房颤患者,新型口服抗凝药可有效减少亚洲房颤患者的卒中和全身性栓塞风险 [4],抗凝的风险是出血,但亚洲房颤患者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发生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等重大和轻微出血风险低于华法林,且明显低于非亚洲患者 [5]。
达比加群酯是目前唯一能显著降低缺血性卒中的新型口服抗凝药物, 提供更强保护。具有前瞻性的大型临床 III 期注册研究 RE-LY®研究亚洲人群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与非亚洲患者相比,亚洲房颤患者使用达比加群酯 (150 mg BID) 疗效更优:比控制良好的华法林更多降低卒中和全身性栓塞风险高达 55%;达比加群酯 (150 mg BID) 安全性更佳:比控制良好的华法林治疗颅内出血风险减少 60%,大出血风险减少 43%,且达比加群酯两种剂型和华法林相比均不增加心梗风险,不增加胃肠道大出血风险。
一项香港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达比加群酯在华人中出色的卒中预防效果,可将卒中风险降低至 2.24%,使用华法林、阿司匹林和没有进行治疗的患者卒中风险仅降低至 3.1%-7.34%,7.95% 和 10.38%,并且,数据还显示:即使是治疗时间窗达标率最好的华法林使用者卒中的发生率仍高于使用达比加群酯的患者 [6]。
一天两次服用的新型口服抗凝药血药浓度相对平稳
江晨恩教授介绍:「目前新型口服抗凝药种类在逐渐增加,服药有一天一次与一天两次之分,需注意给药次数的不同所带来的血药浓度上的变化,会对卒中预防与出血风险有潜在影响。」新型口服抗凝药的半衰期都在 12 小时左右 ,一天一次给药比一天两次给药的峰谷比值更大,如果血药浓度的波峰值较高,就有可能增加出血风险,而波谷值较低,卒中的风险就可能增加,而一天两次给药,可以使血药浓度保持相对平稳,为治疗提供最佳获益。
考虑到患者漏服的可能,对于一天一次给药的患者,如果漏服一次,就相当于一天两次给药漏服三次,血药浓度产生较大波动,不利于卒中预防。
目前,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和真实世界数据不断充实着新型口服抗凝药的应用证据,江晨恩教授呼吁:「亚洲房颤患者应采取更加积极的抗凝治疗策略来预防缺血性卒中,应优先采用对缺血性脑卒中预防效果好的新型口服抗凝药,在确保疗效的同时兼顾了安全和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