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年 11 月 18 日-20 日,第四届京港感染论坛在京召开。大会主席中日友好医院曹彬教授在开幕式上作了「感染病诊疗,你我同参与」的主题致辞。开幕式后,丁香园通讯员有幸采访到曹彬教授。
丁香园通讯员:您曾说呼吸感染研究的瓶颈是病原学诊断的不足,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您对目前国内感染性疾病病原学诊断的情况如何评价?
曹彬教授: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诊断这几年的确取得了一些进步。
在公共卫生方面,继 SARS、流感等重大的疫情之后,国家对微生物检验进行了一些布局调整,主要集中在新发、突发传染病方面。近年来,在对 H1N1、H7N9 疫情的应对中,正是由于病原学的早期诊断,使疫情得到了满意的控制。
目前我国对流感的诊断已经达到国际化标准,中国已成为 WHO 的参比实验室之一。这些成就要归功于我国临床检测水平的提高。
在临床方面,医院所面对的主要是新发、突发传染病之外的病原学检测,这些年其检测能力也有所提高。京港感染论坛每年都会设立相应的版块关注如何提高基层微生物检验水平,因此京港感染论坛逐渐扩大的影响力,逐年增加的参会人数,展示了感染科医生及微生物检验人员逐渐增加的求知欲和需求。
但是现在的微生物学检验与临床需求之间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临床的决策要求快速、准确,而常规的微生物检验,从细菌培养、鉴定到出来药敏结果,需要 48~72 小时,然而过了 48 小时,微生物检验报告对于临床的意义就相对较弱了。期待未来科技的发展可以缩短临床检验的时间差,让微生物学检验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随着病原微生物检测重要性的意识提高,同时技术的进步使得临床微生物检测能越来越快、越来越准确的提供结果,病原学诊断在临床决策中会产生更大的价值。这几年已经能看到这方面的变化了,今后变化会越来越清晰。
丁香园通讯员:对于感染性疾病的诊疗,如何将临床和实验室研究很好地结合?
曹彬教授:对于感染性疾病的诊疗,临床和科研两者都不可或缺。我们要认识未知病原体,要了解病原微生物例如细菌、真菌的特性,了解各种感染的病原谱演变,了解一个地区、一家医院的主要病原菌的分布,找到更快、更准确的检验方法,这些都需要基础研究的支持。每一项基于临床需求的基础研究都有潜在的转化价值。研究不是孤立的,每个环节都很重要。
临床精准治疗包含两层意思,要将病原菌快速杀死,同时还要尽量避免对正常菌群的影响。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正常菌群在感染恢复中有重要意义。在诊疗过程中,还需要降低不必要的药物花费。检验能力的提升,会提高临床医生对感染性疾病病原学的认识,推动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的研发,并吸引多学科的专家进入研究领域,最终受益的是患者。
丁香园通讯员:目前临床诊疗中,制约病原学诊断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曹彬教授:现在制约临床检验速度的因素包括患者入院后收集标本的时间,以及临床医生的送检意识。其中,可能由于既往送验未得到阳性结果,或结果出来较晚,没有临床指导意义,影响了临床医生送检的积极性。然而应该意识到针对性的治疗会提高患者恢复的几率,因此需要医生具有病原学诊断的意识并为此努力。
在临床中,需要临床医生积极地与检验人员密切配合,提高检出率。虽然目前国内的检验水平与国际上还有一些差距,但新的检查方法和技术将不断应用于临床,最重要的是保持送检的意识。
当然临床检验结果与临床医生在收集标本时是否规范化操作也有很大关系。临床医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很多,面对的患者也比较复杂。在实际的工作中,有的临床医生的确不知道如何正确留取标本,甚至不知道如何正确的开具微生物化验单。临床医生这方面的能力也需要继续培养和锻炼。
丁香园通讯员:作为一位注重学术交流并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的临床医生,您如何把握临床工作和科研的平衡?
曹彬教授:作为临床医生,要将临床工作放在第一位,其他都是次要的。医生的价值还是体现在对患者的照顾上,否则发再多文章也无意义。
临床工作中每天都会面临很多问题,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也是得到科研灵感和思路的过程。对这些临床问题的研究解决可以产生很多可以总结和与同行交流的内容。发文章的目的就是把真实的、有价值的东西传递给业界同行,互相沟通交流。科研需求从临床中获得,最终也要服务于临床。
丁香园通讯员姚俊华、史云晖采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