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您的故事:谈谈临床上那些病原菌的发现

作者:张春晓   2016-08-04
字体大小:

京港感染论坛为广大基层感染医师或微生物学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平台,让平凡的医务工作者上台讲述自己的故事。在第四届京港感染论坛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的王滨医生,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的黄金伟医生以及山东枣庄市立医院的孙宝霞医生,与大家分享他们的故事。

王滨医生:「千里换心」患儿的感染控制

去年五一期间京城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千里换心」牵动着无数人的心, 今天王滨大夫从管床医生的角度为大家详细分享了该患者惊心动魄的诊治过程。患儿,男,12 岁,诊断为扩张性心肌病、心功能 IV 级、肝功能损害、腹腔积液。何其不幸、何其幸!他碰到了合适的供体,进行心脏移植术后心功能明显改善。

至此在普通大众看来故事已经结束,欢喜大结局。但是在医生看来他的致命危险仍然存在,就是——感染!ECMO 辅助心脏移植术后、伤口感染不愈合、血流感染、迁徙性感染灶均是患儿的致命因素。因此王老师医疗组仍需与患儿的上述感染进行殊死搏斗,经过 4 个月的日日夜夜,最终患儿康复出院。

该例患者给我们的提示是:第一,多重感染细菌协同,引发难治性重症感染应联合用药;第二,血流感染不只在血液,应警惕迁徙感染灶;第三,PET-CT 影像学有助于寻找隐匿性感染灶,明确诊断,彻底清创;第四,规范应对感染症,合理使用抗生素;第五,合理用药的关键是确定诊断,依赖于微生物标本的规范采集送检,及实验室的微生物鉴定能力;第六,感染控制与预防仍是关键之一。

QQ20151201-1副本 2.png

黄金伟医生:建设以病原菌为核心的抗感染模式

黄金伟老师通过 3 例患者的诊治过程给我们讲述了建设以病原菌为核心的抗感染模式,指出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关键是病原菌的确认。

通过对 3 例患者的症状体征、化验检查及病史做出临床判断,并通过微生物检测来检验临床判断正确与否。与化验室的密切合作可以使得临床诊治工程中少走弯路,快速准确的明确诊断,使疾病很快得以控制,减轻病人痛苦,患者康复出院。当然,黄医生的缜密的临床思维也是我们借鉴学习的重点。

640-2.jpeg

孙宝霞医生:发热、血小板减少患者 1 例

孙宝霞医生通过「以发热、血小板减少」为主要特征的一例患者的诊治过程,讲述了他们在临床工作中抽丝剥茧,积极寻找病原的故事。

患者,女,42 岁,农民,山区居住,病史 6 天,持续发热,头痛,结膜充血,恶心、呕吐,腰部疼痛,化验检查提示血小板减少,腹股沟淋巴结肿大以及精神症状。病情凶险,发展迅速。接诊后查找资料,各方求助,多科会诊,并联想到近期患者居住地方圆 5 公里范围内有 20 多名类似患者,故积极联系市、国家 CDC 积极寻找病原。

最终发现了一种新型的传染病称为: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该病属自然疫源性,蜱虫为传播媒介,并证实存在人际间传播。为该病的防治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对生命的尊重,对工作的执着,以及锲而不舍的精神是一名医生必不可少的必备条件。

QQ20151201-1副本.png

本文幻灯由京港感染论坛提供

本文作者单位北京市回民医院

编辑: 姚俊华    来源:京港感染论坛(微信号:PIDMIC)

声明:

1.丁香会议频道仅负责发布会议信息,如需参会、获取邀请函或会议日程,请与主办单位联系

2.部分会议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您发现信息有误,请联系meeting@dxy.cn纠错

3.如您发现信息不全,可点击Google搜索更多

4.更多服务信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