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年 9 月 22 日-25 日,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CTS)年会暨第十七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在陕西西安举行。在本次会议的开幕式上,欧洲呼吸学会(ERS)候任主席 Mina Gaga 教授与 CTS 主任委员王辰院士分别代表 ERS 和 CTS 正式签署了合作协议,作为协议内容的一部分,双方会在年会时开设 ERS-CTS 专场。9 月 23 日,ERS-CTS 专场在 CTS 年会首次亮相,吸引了众多参会者到场聆听学习。
ERS 秘书长、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学医学院肺病学中心 Carlos Robalo 教授、CTS 副主任委员、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副所长陈荣昌教授担任此次 ERS-CTS 专场主席。Mina Gaga 教授、Carlos Robalo 教授以及来自中日友好医院的 CTS 候任主任委员林江涛教授、肺栓塞与肺血管病学组副组长翟振国教授分别就重症哮喘、特发性肺纤维化、中国肺栓塞注册登记研究及初期数据分析、中国哮喘流行趋势及大数据时代哮喘管理进行了精彩的演讲。
图 1 ERS-CTS 专场大会主席 ERS 秘书长 Carlos Robalo 教授和 CTS 副主任委员陈荣昌教授
Mina Gaga 教授:重症难治性哮喘患者治疗需要个体化
图 2 ERS 候任主席、雅典胸科医院 Mina Gaga 教授发表演讲
Mina Gaga 教授介绍过去 30 年吸入糖皮质激素(ICS)的使用和近期 ICS 与长效β2 激动剂(LABA)的联合使用使大部分哮喘患者的症状得到控制,但仍有部分哮喘患者症状控制不佳。在这些控制不佳的患者中,其中一部分是重度难治性哮喘。对重症难治性哮喘患者,需要进行明确诊断,明确诱发因素、表型、病理机制,通过回顾病史评估严重程度及控制情况,并提供个体化治疗。
重症难治性哮喘根据其特征分为重度过敏性哮喘、嗜酸性粒细胞哮喘、中性粒细胞哮喘 3 类。在对重度难治性哮喘采用第 5 级治疗方式时,检查患者的吸入技术及依从性,12 岁以上患者联合噻托溴铵,重度过敏性哮喘建议联合抗 IgE 单抗,重度嗜酸性粒细胞哮喘建议联合抗白介素-5(IL-5)单抗。另外,Mina Gaga 教授建议在正式临床研究中对重度哮喘患者可以采用支气管热成形术进行治疗(强推荐/低质量证据)。
Mina Gaga 教授指出目前重症哮喘的诊治方面还有很多尚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的特应性哮喘初始治疗方案?是否应在特定时间点减少或停止靶向治疗?如何处理新型治疗方案对医疗系统资源的消耗?在对重症难治性哮喘患者治疗前要充分了解,对患者的症状、肺功能、嗜酸性粒细胞等进行检测,并同患者进行共同讨论,针对不同的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
林江涛教授:以患者自我管理为主体的创新管理模式将改善哮喘控制
图 3 CTS 候任主任委员、中日友好医院林江涛教授发表演讲
林江涛教授介绍了中国哮喘流行趋势、哮喘控制的现状,以及大数据时代我国哮喘管理的机遇与挑战。
我国城市儿童哮喘患病率调查和区域性成人哮喘患病率调查结果显示:过去十年中,中国大陆儿童和成人哮喘的患病率明显提高。近期全国哮喘患病发病率和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CARE 研究)发现仅有 40.5% 的哮喘患者得到控制,过去一年中因哮喘加重住院率达 22.62%,急诊就诊达 26.99%。
我国哮喘控制的水平并不理想,未控制哮喘对患者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未控制的哮喘导致频繁住院和急诊和医疗费用的增加,卫生资源使用率高。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决策将日益基于数据分析而做出。政府及各级医疗机构慢病管理中需要提供更多的数据作为决策依据。2015 年 10 月 17 日,我国成立全国哮喘研究协作组和中国哮喘数据中心,旨在建立全球范围内的哮喘防治协作网络,努力提高我国的哮喘防治和研究水平。
林江涛教授指出,与传统的哮喘管理模式相比,未来哮喘管理中以患者自我管理为主体的创新管理模式可减少哮喘意外事件的发生,改善哮喘控制。物联网医学及诸多移动医疗设备及移动健康技术的开发科极大提高了哮喘管理水平。
Carlos Robalo 教授:关注特发性肺纤维化早期诊断和治疗新方法
图 4 ERS 秘书长 Carlos Robalo 教授做大会报告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一种以逐渐加重的呼吸困难和肺功能恶化为特征的慢性疾病,最常见的症状是劳力性呼吸困难、干咳,80% 以上的患者可出现 Velcro 样吸气性啰音,25%~50% 的患者出现杵状指,肺外症状罕见。IPF 不容易与心脏病、肺气肿、支气管炎、哮喘、慢阻肺区别。IPF 是一种主要发生在老年人尤其是男性中的罕见病,但近几年发病率和患病率逐渐升高,目前病因尚不清楚,但流行病学提示年龄、性别、吸烟以及环境相关危险因素(包括金属粉尘、饲养鸟类或家畜等)是 IPF 的危险因素。
图 5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的诊断流程,其中 UIP 为普通型间质性肺炎
诊断 IPF 要经历:疑似 IPF——间质性肺疾病(ILD)的明确原因?——HRCT——外科肺活检——多学科讨论——确诊几个方面(图 4)。其中,冷冻肺活检对对诊断普通型间质性肺炎(UIP)的可信度高,通过对患者进行 HRCT 与外科肺活检的联合诊断可以确认是否是 IPF 患者。
IPF 诊断后的中位生存期为 2~3 年,IPF 的治疗目标为使疾病停止进展、延长患者生存期、预防急性加重及减轻症状。6 个月内用力肺活量(FVC)下降 10% 或更多,可作为 IPF 死亡率的预测值。
随着对 IPF 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目前对该病的治疗策略逐步转向针对 IPF 病理生理进行干预的靶向治疗。吡非尼酮和尼达尼布为其中两种 IPF 靶向治疗药物,已经获得国际指南推荐。美国胸科学会(ATS)、ERS、日本呼吸学会(JRS)以及拉丁美洲胸科协会(ALAT)联合发布的特发性纤维化治疗指南指出,吡非尼酮和尼达尼布可降低死亡风险。IPF 的其他治疗措施还包括康复治疗、氧疗、姑息治疗、心理支持、抗返流治疗、肺移植等。
Carlos 教授指出,未来需要在早期 IPF 诊断、IPF 患者急性加重、诊断新技术、何时开始治疗、很可能或未分类 IPF 患者治疗等方面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深入探讨。
翟振国教授:中国肺栓塞注册登记研究及初期数据分析
图 6 翟振国教授代表中国肺栓塞注册登记研究课题组做大会报告
为全面了解肺栓塞的病因、危险因素、临床诊断,同时评估抗凝、溶栓、干预、手术等治疗效果及患者预后,中国肺栓塞注册登记研究启动。研究依托于科技部「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于 2009 年 1 月开始入组患者,目前涵盖了全国 29 个地区的 99 家中心,截至 2016 年 7 月 31 日共入选 9000 余例疑诊患者,课题组对 7590 例肺栓塞确诊患者进行了初步分析。
结果显示,我国肺栓塞发病年龄大部分集中在 60~80 岁,存在高血压、冠心病、肺部感染、糖尿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或有肺栓塞病史的患者更容易患肺栓塞。卧床制动>3 天,近期创伤史、手术史、吸烟等是肺栓塞的主要危险因素。咳嗽、咳痰、呼吸困难、下肢肿胀是肺栓塞最常见的临床表现。高危患者 60% 以上采用了溶栓治疗,出血率和死亡率较高。
课题组对 627 例肺栓塞患者进行 5 年的随访,结果显示我国肺栓塞患者的复发率在第 1、第 2、第 5 年分别为 4.5%、7.3%、13.9%,研究指出对中高危患者应该给予关注和积极治疗。对其中 92 例肿瘤合并急性肺栓塞患者进行了长期随访,发现低分子量肝素(LMWH)治疗能够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通过对低剂量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治疗肺栓塞的研究及荟萃分析发现低剂量的 rt-PA 能够降低出血率,并能够起到治疗很好的效果。针对 600 多例肺癌 VTE 筛查研究发现肺癌患者具有很高的 VTE 发生率,肿瘤负荷是肺栓塞的危险因素。
翟教授指出,静脉血栓栓塞症经常会与很多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肾衰、急性脑卒中等)同时存在,因此,在临床处理方面会面临很多挑战,面对这些挑战,要通过进一步的循证医学研究、真实世界研究及精准医学研究来解决。
图 7 CTS-ERS 会场吸引了众多参会者,听众与讲者热烈交流
专场报告结束之后,Mina Gaga 教授、Carlos Robalo 教授、陈荣昌教授对中国学者加入 ERS 的流程进行了介绍,并欢迎中欧学者通过 CTS-ERS 联合会员项目在学术、教育、公共卫生宣传方面进行更多紧密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