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年 9 月 24 日至 26 日,由国际交通医学学会主办,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承办的国际级盛会——「第二十五届国际交通医学大会」(ITMA,International Traffic Medicine Association)首次在京隆重召开。
图 1 「第二十五届国际交通医学大会」主会场
大会开启院士论坛、开幕式、大会主旨发言三个模块进行高水平的学术交流。
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中华医学会会长马晓伟,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刘雁飞、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高润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交通医学学会主席王正国,中国工程院院士夏照帆,以及来自中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瑞典、加拿大、西班牙、德国、法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千位知名专家学者,就近年来国际交通医学领域的新理念、新知识和新进展,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
大会集中展示交通安全和交通伤防治中所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内容包括:交通医学的发展与趋势、交通伤的院前及院内救治、交通伤的流行病学研究、交通伤的发生机制、车辆碰撞与交通安全、药物与交通安全等。
图 2 大会主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姜保国教授和大会组委会副主席吕德成主持论坛环节。
「中国创伤救治联盟」成立是应时之需
随着我国创伤医学研究及救治规范需求的提高,创伤救治规模的不断扩大,在这一领域当中已经迫切的需要有一个专门的机构来协调各个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整合政府、医疗管理部门、医疗救治机构和企业之间的资源;组织不同领域之间的协同研究;建立创伤医学相关标准和规范;并且能更好的与国际创伤接轨,帮助国内专家、学者以及管理人员与国际创伤救治相关人员深入交流,以提高对创伤医学的认知;普及创伤预防的相关知识;提高创伤救治水平;减少中国严重创伤事件的发生,降低严重创伤的死亡率及致残率。
会上,在国家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由国内从事创伤救治的 100 余家医疗机构、500 余名创伤救治专业人员联合成立了「中国创伤救治联盟」(以下简称「联盟」)。
该「联盟」以「提高创伤救治认知;普及创伤预防知识;完善严重创伤救治相关条例;提高严重创伤救治水平;减少严重创伤事件发生;降低严重创伤的死亡率、致残率」为主要宗旨,将开展包括科学研究、医疗救治、政策制定等在内的多领域工作。
我国著名创伤领域专家、国际交通医学学会现任主席王正国院士、付小兵院士任联盟名誉主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主任委员姜保国教授任联盟主席。
图 3 高润生副司长宣布中国创伤救治联盟成立
图4 刘雁飞副会长、高润生副司长分别为王正国院士、姜保国院长颁授联盟名誉主席、主席证书
图 5 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中华医学会会长马晓伟致辞,指出: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作为牵头单位,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以「综合医院创伤救治团队」替代独立的「创伤救治中心」的新模式,将促进我国交通医学的发展,标志着中国交通医学研究水平正走向世界的前列。
王正国:中国交通创伤救治水平亟待提升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交通医学学会主席王正国教授就《2015 全球道路安全报告》做了重点解读,68 个国家中低中收入国家的道路交通死亡率是高收入国家的 2 倍;中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机动车数量明显增加,交通事故也明显增多,虽说政府重视,交管部门严格执法,事故数及伤亡数逐渐受到遏制,但与先进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存在诸如交通法规不够完善,执法不严或时紧时松,道路使用者违法情况时有发生,恶性事故仍未完全遏制,对弱势群体的保护措施不够有力,对司机培训不够严格规范等诸多问题。
王正国对以姜保国教授为首的专业团队、近年来研究建立的以综合医院为核心的、闭环式区域性创伤救治体系的「中国严重创伤救治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区域性创伤救治体系的「中国严重创伤救治模式」使严重创伤救治率明显提高,死亡率明显下降。相信「中国创伤救治联盟」的成立将进一步加快推进中国创伤救治的规范化进程,提高中国创伤救治的能力和技术水平。
姜保国:全国严重创伤救治规范必须要提上日程
中国创伤救治联盟主席、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姜保国指出:创伤是 45 岁以下人群首位死亡原因,仅 2014 年全球因创伤住院治疗的人数就高达 6000 万人次,死亡人数高达 500 万人次,占全部死亡人数的 10%,是人类的第四位死亡原因,是 45 岁以下人群的首位死亡原因。
伴随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现代创伤从规模、人数及发生、发展机制上看,都更为复杂,作为人类最古老学科之一的创伤医学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近年来,我国每年约有七八十万人因交通事故等各种各样的创伤致死,但创伤医学在我国医学领域发展相对缓慢。「联盟」的成立就是要利用现有的创伤医学研究机构及医疗机构,整合国内外创伤医学及相关领域专家,开展严重创伤预防工作,制订严重创伤救治规范等,建立符合我国国情、能满足地方需要的区域性交通创伤救治体系。
「区域性创伤救治体系」建立创伤救治「中国模式」
2005 年,时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主任姜保国教授在整合北京大学各个附属医院优势资源的基础上,联合北京大学卫生管理学院、北京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北京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以及北京市交通管理局等单位,联合成立了北京大学交通医学中心,并以此平台建立了北京大学交通医学中心专家委员会。中心成立后先后对北京市西城区、天津滨海新区、广东省深圳市等地区进行交通伤相关因素调研,了解该地区交通伤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其救治情况。
2010 年,北京大学交通医学中心联合第三军医大学、浙江大学等全国 11 家医疗机构共同申请并获得了原卫生部卫生公益性科研专项《严重创伤救治规范的研究与推广》,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对严重创伤及交通伤救治进行调查和研究,在全国 19 个城市涉及 124 家医院试点,完成了 5000 余名院前及院内创伤救治人员的规范化培训,并初步形成了我国严重创伤救治流程及规范,并在此规范的指导下逐步在全国开展严重创伤及交通伤的救治工作。
2011 年,姜保国教授团队又在其前期工作的基础上获得了国家教育部创伤十三五规划项目《区域性创伤救治体系建设》,又在全国 36 个地区建立闭环式二级创伤救治系统,并在此系统框架下开展严重创伤的救治,使得严重创伤患者的院内死亡率由 33% 下降到 21%。大大降低了严重创伤患者的死亡率及致残率。此系列研究成果在得到国内专家学者以及国家卫生管理部门认可的同时,也逐渐被国外同行所关注及认可,先后在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The Lancet)上发表文章 440 余篇,而此救治模式被称为创伤救治的「中国模式」,并在 2016 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多学科严重创伤救治团队 「等病人」争取急救黄金时间
对于医院来说,创伤的救治往往比较棘手。
比如,交通伤患者多半是严重的多发性创伤,涉及多个科室,但很多医院还做不到第一时间调配多科室专家联合救治,因而可能错过救治的黄金时间。另外,目前存在的院前急救不规范、院前转运时间长、院前救治和医院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等问题,造成医院通常在没有任何预警的状态下,突然接诊严重创伤患者。
因此,姜保国提出组建「严重创伤救治团队」。该团队主要包括骨科、胸外科、神经外科、普外科、泌尿外科、颌面外科,以及急诊科、重症监护科、麻醉科、手术室等多个科室医生,可以负责患者急诊复苏、生命支持及确定性手术、危重期的规范化护理等各个环节。
2016 年 1 月起,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还启用「严重创伤信息交换预警联动系统」,包括三个环节。一是院前环节,999、120 评估病情后先把信息传到医院急诊部门,沟通是否能够救治;二是急诊环节,急诊部门根据病情评估情况,联系北大人民医院严重创伤救治团队的相关科室专家,在医院待命;三是综合救治环节,各专科联合制定整体治疗方案,确定各科治疗顺序。将院内死亡率由 33.82% 下降到 20.49%。院前转运时间缩短至 23 分钟,比原来节省了近一半时间;急诊施救时间缩短至 3 分钟;专科会诊时间缩短至 5 分钟以内。
相关阅读:
严重创伤救治流程
根据严重创伤救治规范流程,首先来到现场的急救医生为指挥员,以红、黄、绿、黑色标示牌,将重度创伤、中度创伤、轻伤、死亡患者分类,以便进行检查和处置。
随后,指挥员安排患者转运,重度创伤患者转至救治中心,中度创伤患者则转至救治点。
急救人员在转运途中将患者伤情发送至医院,医院通知严重创伤救治团队提前做好准备。
根据多学科会诊意见,医生选择是为患者手术,还是将患者送入重症监护室接受创伤控制。
「中国创伤救治联盟」主要开展如下业务内容:
1. 科学研究:利用现有的创伤医学研究机构及医疗机构,整合国内外创伤医学及相关领域专家,开展严重创伤预防;流行病学调查;建立严重创伤救治规范、及不同区域创伤救治体系。帮助政府制定创伤救治的政策法规。
2. 医疗救治:建立严重伤患者的数据库及信息平台;建立严重创伤救治的信息交换、预警联动系统;建立符合中国国情、满足地方需要及特点的区域性交通伤救治体系。
3. 政策制定:在创伤发生、救治现状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帮助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完善创伤预防与救治的相关政策、条例、法律、法规。
4. 专业培训:根据严重创伤发生特点,制定创伤现场救治的基本操作流程;建立创伤分级评估及转运标准;建立创伤救治的关键技术以及创伤救治的核心知识。形成创伤救治的标准化教程,开展多层次创伤救治人员的规范化培训。
5. 科普宣传:积极开展灾难预防、交通安全;创伤救治相关知识的科普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普及创伤发生后现场自救及互救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全民医学救援意识和基本知识技能。
6. 交流协作:组织国内创伤救治领域的医务人员及学者与海外相关学会、学术团体、相关机构及个人展开交流合作。
通讯员:钟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