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京港感染论坛:如何处理好科研设计时存在的问题

2016-11-23 00:09 来源:京港感染论坛 作者:金晔

阴沉多日后的北京,今日迎来了久违的艳阳天。在享用完大会提供的美味后,伴随着各位同仁毫不减退的热情,我们迎来了大会主要版块之一——科研沙龙。做科研时遇到的种种问题,一直以来是科学研究工作中不能继续往下发展和发现新亮点时的瓶颈。

关于如何对待科研,如何处理科研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和如何应用各项技术等内容,大会邀请了来自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余方友教授,军事医学科学院流行病研究所的童贻刚教授和周冬生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的唐神结教授和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王明贵教授,为就这些问题提供了详细的解决方向。

1.jpg
图 1  余方友教授

如何处理好科研设计时存在问题一直是我们初出茅庐的研究生特别关心的。

余方友老师首先总结了开始着手科研时所需的一些前期准备。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为多查阅国内外权威综述与各项先进科技成果论文。研二研三的每一次抓耳挠腮和通宵达旦,都是研一没读够的文献。如此阅读文献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优秀的文献犹如探索的道路的一双眼睛和一块敲门砖,是我们做科研时必须注意的前期铺垫。

其二为历年国自然等项目的启发,并在各成果中总结经验,学会人家的科研思维,可以去模拟,而不能去抄袭。第三点,要时刻关注国际上的研究热点,并集中一个问题进行研究,而不能分散的同时着手于多种项目,不然会贪心不足蛇吞象,最后有心无力,一事无成,并要善于利用得天独厚的区域特色与单位优势进行研究。

余老师同时也列举了若干个平时科研设计中常犯的错误来阐述科研设计的原则的重要性。科研设计的原则分别是对照、重复、随机、均衡。例如随机原则,随即并不是随便,而是要科学地运用统计学原理,对样本进行选择。

在科研中需要各种各样的技术支持,我们才能更好地完成研究工作。随着越来越严峻的传染病疫情,全基因组测序(WGS)在传染病疫情的防控工作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童贻刚老师向我们展示了三个他在工作中遇到的在普通病原体检测无法检测后,运用全基因组测序筛查出埃博拉病毒,寨卡病毒和裂谷热病毒的例子,表明了运用全基因组测序可解决复杂临床样本中病原体高通量的测序水平,并为病毒溯源提高直接证据,同时也为诊断试剂,疫苗和药物的研发提供数据。

2.jpg
图 2 童贻刚教授

在具体的临床病例中,治疗病人最重要的环节为病原体的诊断与细菌多重耐药。前一个问题已经由童教授阐述可用全基因测序来辅助诊断病原体,随后周冬生也向我们展示了关于细菌多药耐药的质粒组学的研究。他分别以一株带有多个耐药质粒的细菌和含有同一耐药质粒的多种细菌为例,分别在插入序列,整合子和转座子三个方面来陈述,并涉及了数据的汇总数据库的运用和软件运用的领域。

3.jpg
图 3 周冬生教授

中国目前为世界第三大结核国。结核病的临床试验问题一直存在,亟待解决。唐神结教授对我国结核临床试验所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案提供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在他的演讲中,结核临床试验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试验还在起步阶段,创新性不足且进入临床试验注册少之又少,且临床试验有资质的机构与高水平人才匮乏,团队之间也缺乏协作精神。并提出了针对这几个问题的「靶向治疗」方案。哪个方面不足,我们就努力做好那个方面。

4.jpg
图 4 唐神结教授

科研思路中尤为重要的一点是什么?是创新。王明贵教授说。通过有很多人走过的康庄大道到达目的地不是创新,而通过看起来没人走或很少有人走的荒野到达目的地才是创新。创新不是新奇,是另辟蹊径。创新型科研过程犹如拨竹笋,是对某一点的多层次研究,找到了科研的切入点等于成功的一半。

我们要对所从事的领域要有很好的了解,并及时分析已解决的问题和未解决的问题,从未解决的问题中寻找课题组有能力从事的课题。而在科研设计和论文写作中,我们应注重时效性与「原创创新性」「至少有一句话是你第一次写的」,并寻找论文的亮点。一篇好的论文如雕刻一件艺术品,应详略得当,突出重点,而不是流水线般生产。

5.jpg
图 5 王明贵教授

科学研究犹如小径,初极狭,才通人。但真的拥有好的科研习惯和踏实研究,复行数十步后,将会豁然开朗!

编辑: zhouy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