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王辉教授:感染病诊治要培养「送检文化」

2016-11-25 19:02 来源:丁香园 作者:sunxujing

2016 年 11 月 17 日-20 日,第五届京港感染论坛在京举办,本次论坛的主题为「感染病诊治需要多学科合作」。在本次会议上,丁香园对大会主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检验科主任王辉教授进行了专访,王辉教授在专访中强调京港感染论坛是非常落地的会议,并着力推动临床上重视病原学检查的理念。

ccvideo

会议设计:主题落地, 强化参与度

京港感染论坛已经举办了五届,组委会在这五届的筹办过程中不断思考怎样可以使会议落到实地。回顾过去十几年,国内的相关会议很多,临床微生物的进展也很大,但是在基层医院的实际工作中,还是会出现一些并没有预料到的情况和问题。这不由得让人反思:是不是会议的组织和实际工作的衔接不够好?

基于此,在每一届的京港会议中,都会融入一些特别「落地」的元素,论坛栏目的设置,每一届都有所创新。比如临床大查房,把实际的查房再现到会场中,开始并不揭示答案,让医生们可以设身处地的思考:当你是主治医生,遇到这一病例,你的诊治思路如何。这样的设计可以避免「事后诸葛亮」的现象,直接激发大家的思考。

设计「慧眼识菌」这个栏目有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在新技术、自动化仪器不断进步的同时,我们不能丢掉对细菌及其生物学特性的认识、根据细菌的流行病学来推断可能的致病菌等最基础的专业能力。不管未来技术发展到怎样的程度,人的力量都是不能被忽视的。另一个方面,在没有先进设备的医院,能不能根据基础的特性,判断致病菌种类,尤为重要。

王教授还表示,希望京港感染论坛不仅是专家先进理念的分享会,每一个参会者都可以参与进来。今年增加了「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报告」的大讨论,采用竞赛的方式,提高参会者的参与度。这次会议的设计中,广泛征集了大家的意见,在会前进行了讲者征集,如果有好的病例,有好的实践经验,都可以与大家分享。「临床沟通」栏目,焦点内容就是在微生物检验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挑战,通过会议报告将这些经验和教训与大家分享,让更多的人在以后的工作中有所启发、借鉴,能够真正的有所收获。

感染病诊治要培养「送检文化」

我国现在越来越重视感染性疾病,同时也非常重视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诊断,相应的临床微生物室的建设也在不断的推进,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趋势,希望借着这样一个大环境,能够促进临床微生物的发展。目前我国的临床微生物检查水平,和国际相比还有很多的差距。与美国欧洲等同级别医院相比,我们的临床标本量比较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我国临床工作者长期形成的习惯,医生缺乏对微生物实验室的信任,认为微生物检验结果较慢,且对临床治疗帮助不大。另一方面,在大学本科的教育中,感染性疾病的教育程度相对来说较弱。对病原学诊断、如何送检标本等方面的技能培训也较少。通过近些年大家的不断努力,这些状况有所改善。希望通过加强微生物检验与临床的沟通交流,大家「互相被教育」,临床医生可以养成「无需提醒的自觉,发自内心的修养」,遇到感染性疾病,及时送病原学检查,得到检验结果后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希望能够提高临床医生对微生物送检的认识,建立起「送检文化」,目前有一些进展,但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提升临床微生物检验能力,推动时效性突破

目前的数据随着送检量的增加,临床微生物室的发展也需提高,承担起临床的信任。这要求临床微生物室或检验科的人员提高各个方面的能力,比如临床沟通能力、实验室检验能力、对临床用药的建议和应对咨询的能力等。另外,还需要引进新的技术,特别是现在发展较好的分子生物学的技术,以及抗原免疫学的一些方法。同时,提高原有技术的时效性,比如血培养,在阳性报警之后,通过血清分离,用质谱的技术很快可以出鉴定结果。这样可以缩短一天时间,为临床针对病原的治疗争取时间。希望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报告的时间可以不断的缩短。对于临床微生物室或检验科的人员来说,需要利用好各种先进的技术,同时与临床更好的对接,减少延误,提高时效性。

技术在不断的发展进步,未来前景充满了希望。

文章根据王辉教授采访整理,王教授审阅。

编辑: sunxujing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