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深刻理解与实施现代工艺验证与现代清洁验证是目前制药企业普遍存在的一个困惑。
如何将现代工艺验证与传统工艺验证有机结合;如何理解现代工艺验证和清洁验证的实质内容与实施要点;如何防止过度或没有约束地使用同步验证;如何防止继续使用回顾验证;如何有效进行持续工艺确认;如何在清洁验证中使用基于毒理学的数据计算限度;如何实施高效的清洁验证;如何按产品/设备与混合分组进行清洁验证等亮点内容(如果你阅读一下附件一课程安排表你就会发现有四十多个非常好的亮点内容)。
这些内容无论对于研发人员,注册人员,生产管理人员、生产技术人员、质量管理人员、质量控制人员、验证管理人员等都是十分感兴趣或急需渴望得到答案的内容。
因 FDA、欧盟、WHO等对于工艺验证和清洁验证的要求与国内要求一致,所以对于外销产品的制药企业上述问题同样实用。为此本单位定于 2017 年 3 月 10 日至 12 日在南京市举办「现代工艺验证与清洁验证实施应用高级培训班」。现就有关培训事项通知如下:
一、会议安排
会议时间:2017 年 3 月 10~12 日 (10 日全天报到)
会议地点:南京市 (具体地点直接发给报名人员)
二、会议主要交流内容
详见附件一(日程安排表)
三、参会对象
制药企业研发管理人员、研发毒理学人员、质量管理人员(QA 和 QC),生产与技术管理人员、注册申报人员、验证管理人员等。
四、会议说明
1. 理论讲解, 实例分析, 专题讲授, 互动答疑.
2. 完成全部培训课程者由协会颁发培训证书
五、会议费用
会务费:1980 元/人(会务费包括:培训、研讨、资料等);食宿统一安排,费用自理。
六、联系方式
联系人:周莹
电话:18301101655
邮箱:2839003891@qq.com
附件一:日程安排表
3 月 11 日(星期六)09:00-12:00/14:00-17:00
一、工艺验证实施应用
1. FDA/欧盟/WHO/中国工艺验证法规指南的解读和比较
2. 传统工艺验证与现代工艺验证的特点与区别
3. 如何将传统工艺验证与现代工艺验证有机结合
4. 取消回顾性工艺验证的理由
5. 连续工艺验证与持续工艺验证的区别
6. 首次验证/重大变更后验证/必要的再验证和持续工艺确认四者的关系
7. 工艺再验证的把握时机与要点(工艺再验证是否需要定期进行)
8. 那些重大变更后需要进行工艺验证
9. 工艺验证的批量、批次和取样计划的确定;10. 矩阵法和括号法的应用举例
11. 如何实施持续工艺确认(策略与要点)
12. 持续工艺确认策略与要点(方案、输出和注意事项)
13. 持续工艺验证与产品周期性回顾的异同
14. 工艺验证中的特定要求与对策(API/无菌产品/生物药/实验批等)
15. QTPP、CQA、CPP 和工艺稳定性的相互关系及评估方法
16. CQA 与 CPP 在何时评估,如何评估(决策树)与结果输出
17. 什么情况下可将能性确认(PQ)与工艺验证合并进行
18. 同一岗位涉及多台型型号相同或大小不同的设备如何验证
19. 工艺验证中偏差处理与商业化生产中的不同点分析
20. 已采用回顾性验证和不恰当使用同步验证的处理原则
21. 工艺验证与验证研究(保持时间、有效期)的把握原则
3 月 12 日(星期日)09:00-12:00/14:00-17:00
二、清洁验证实施应用
1. FDA/欧盟/WHO/中国等关于清洁验证的法规和指南
2. 中国/欧盟清洁验证要求的条款比较和深度理解
3. 清洁和清洁程序的关系,清洁确认与清洁验证的关系
4. 什么情况下可用清洁确认代替清洁验证
5. 如何实施高效的清洁验证
6. 如何去分组(按产品/设备与混合)和其应用范围
7. 清洁验证的通用要求与控制策略
8. 清洁验证最差条件的选择(产品、设备和方法)
9. 专用设备与共用设备清洁验证的不同控制策略
10. 如何把握和使用残留限度的现代方法与传统方法
11. 什么是基于毒性学数据的残留限度计算
12. 什么是 PDE(或 ADE)、TTC 和各自的应用范围
13. 计算 PDE 的关键注意事项
14. 基因药物什么情况使用 TTC 什么情况下使用 PDE
15. 什么情况下才能用 LD50 计算残留限度
16. 如何查找和计算 PDE 和输出报告有什么要求
17. 如何根据 PDE 计算残留限度
18. 如果计算出来的残留限度太小时如何处理能避免专线生产
19. 清洁验证的取样策略与关键操作点提示
20. 清清验证的回收率要求与关键控制要点
21. 新产品引入与清洁验证的关系
讲师介绍:李老师 , 曾在欧美知名药企任职高管,现任国内某知名药业高管,CFDA 及本协会特邀培训专家;中国 GMP 指南编写人员;熟悉欧美制药质量法规,具有丰富的制药实践经验;经历过大量的 FDA/欧盟/CFDA 等检查。
课程设计与培训方式独特。包括理论讲解与理解提升;条理清晰与通俗易懂;明确重点与注重实用;案例分享与学员互动。培训过程随时接受学员提问;答疑即有高度又有深度,即考虑法规符合性又考虑实践的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