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岭南国际神经病学与神经免疫学大会羊城顺利召开

2017-07-15 18:51 来源:丁香园 作者:yuanwang322

又是一年荔枝飘香时,第五届岭南国际神经病学与神经免疫学大会暨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研讨班于 2017 年 7 月 14~15 日在广州市东方宾馆顺利召开。

本次会议是由中国免疫学会神经免疫分会与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内科联合主办,论坛包含了神经免疫病基础与临床、脑血管病、神经变性疾病、癫痫、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干细胞与基础研究、神经病理学及疑难病例讨论、神经重症疾病等。除此以外,还设神经康复和护理专场,特邀美国及国内知名神经康复及护理专家共同探讨神经重症疾病康复与护理热点问题。

在开幕式上,中国免疫学会常务副秘书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高扬教授,中国免疫学会神经免疫分会主任委员、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内科胡学强教授,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会长、重庆医科大学副校长谢鹏教授,中华医学会神经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卒中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董强主任,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党委书记丘国新教授出席并致辞,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内科陆正齐主任主持了开幕式。

屏幕快照 2017-07-15 下午6.56.35.png
图 1 中国免疫学会常务副秘书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高扬教授,中国免疫学会神经免疫分会主任委员、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内科胡学强教授,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会长、重庆医科大学副校长谢鹏教授,中华医学会神经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卒中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董强主任,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党委书记丘国新教授出席并致辞

屏幕快照 2017-07-15 下午6.57.11.png
图 2 大会主席、中国免疫学会神经免疫分会主任委员、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胡学强教授

屏幕快照 2017-07-15 下午6.56.56.png
图 3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内科陆正齐主任主持开幕式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会长、重庆医科大学副校长谢鹏教授分析了神经内科中抑郁的问题。

屏幕快照 2017-07-15 下午6.57.30.png
图 4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会长、重庆医科大学副校长谢鹏教授

国内的研究表明神经内科合并抑郁焦虑的患者数高于其他科室。研究表明卒中后抑郁(PSD)使得患者的死亡率增加 50%;3 个月 PSD 患者 5 年期间伴发焦虑、残疾风险增高,生活质量更低;PSD 患者卒中复发风险为无 PSD 患者的 1.49 倍。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在 2014 年成立了神经心理与情感障碍专业委员会,并于 2016 年 8 月发布《卒中后抑郁临床实践的中国专家共识》,2017 年 6 月正式发布了《常见神经疾病伴发焦虑诊疗专家共识》。学会即将组织编写常见神经疾病伴发抑郁诊疗专家共识,启动神经内科情感障碍登记,开设情感障碍专病门诊,启动常见情感障碍治疗的药物大型临床试验。

中华医学会神经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卒中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董强教授分析了中国人群脑小血管病的诊疗现状,并分享了泰州队列-「脑」-子队列的初步结果。

屏幕快照 2017-07-15 下午6.57.38.png
图 5 中华医学会神经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卒中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董强教授 

董强教授指出,脑小血管病(SVD)是涉及多种病因导致病例过程的临床症状群,主要导致脑实质皮质下结构损害。无论是健康老年人群还是卒中人群,中国人群 SVD 发生率高。

泰州队列-「脑」-子队列研究数据,初步表明深部梗死(SBI)29.3%,脑白质病变 19.2%,脑微出血(CMBs)19.3%,提示需要关注年龄相关的血管危险因素。

研究结果还显示,在脑小血管病患者中卒中的预后未必良好,卒中后的认知功能影响显著,与累及胆碱能神经通路相关,皮层 CMBs 与 AD 相关脑容积明显减少密切相关。在 SVD 机制研究方面,发现血源性脱髓鞘是神经元轴索损伤的继发结果,但对于 SVD 机制以及干预措施方面,还需要更多、规范设计的临床研究。

对于无症状脑血管病患者的卒中预防,董强教授建议遵循 2016 年 AHA/ASA 指南,一级卒中预防是基石,对症处理-改善症状和生活质量。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脑血管病中心主任徐安定教授分享了目前临床的一个热点话题,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血管内治疗是桥接还是直接治疗?

屏幕快照 2017-07-15 下午6.57.47.png
图 6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脑血管病中心主任徐安定教授

在我国 2015 年发布的《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中指出,发病<4.5 h,首先静脉溶栓;再在其基础上,对具有大血管闭塞者进行血管内取栓。发病超过 4.5 h-12 h 具有大血管闭塞表现者,对具有适应证的患者(一般<6 h),先考虑机械取栓,不适合取栓者,动脉溶栓。

现实与指南的矛盾,在于静脉溶栓桥接到血管内治疗,有一定相互时间的延误,第一,两者执行地点、执行团队不完全一致;第二两者优先推荐的影像检查不一致。

桥接在溶通效果、易化效果上有一定的提升,但是也存在很多负面问题,比如增加出血风险、增加血脑屏障的破坏等。

目前有充分的桥接优于单纯血管内治疗(IVT)的证据,但尚缺乏充分的直接取栓不劣于或优于桥接的证据。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神经内科主任曾进胜教授讨论了无症状性脑梗死的临床诊治问题。

屏幕快照 2017-07-15 下午6.57.56.png
图 7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神经内科主任曾进胜教授

曾教授首先指出,无症状脑梗死目前的定义并不明确。AHA/ASA 的定义,指出有影像学或病理学证实的脑梗死,没有由此引起的急性神经功能障碍。

与「FAST」、「中风 120」的一般宣传的卒中症状不同,无症状性脑梗死比较可能表现为短暂或局限或轻微的麻木、无力,短暂语言障碍,动作失调、手笨拙(精细动作差)、步态异常,全脑症状表现为头痛、头晕、记忆力下降、睡眠障碍、精神情感障碍、日常生活能力下降。

无症状的原因,一方面与患者和医生对于症未认识或重视,被患者遗忘或被患者、医生忽略;另一方面与影像学技术进步相关,例如高分辨 MRI 可诊断皮层微梗死。

影像学所见的无症状性脑梗死具有高的患病率和发病率,高龄、高血压、颈动脉狭窄和房颤有更多的卒中风险,防治措施值得进一步研究。

这次的会议还邀请到罗马琳达大学终身教授、脑损伤研究中心主任张和教授,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神经免疫室主任祝捷教授等海外华人学者和国际同行来会演讲。

屏幕快照 2017-07-15 下午6.58.09.png
图 8  罗马琳达大学终身教授、脑损伤研究中心主任张和教授

屏幕快照 2017-07-15 下午6.58.20.png
图 9  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神经免疫室主任祝捷教授

张和教授分享了卒中炎症的极端措施和迂回战术,指出炎症机制和抗炎治疗是不依赖于血管再通的,提出坏死脑组织引流的来釜底抽薪可以减少中央区域坏死组织引发的炎症反应;而对于周围免疫器官如脾脏、骨髓或淋巴结的照射等破坏处理的极端措施,也许可以阻止免疫细胞进入人脑。

祝捷教授分享了肠道菌群失调与神经免疫性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之间的关系的关系,提出临床医生在神经系统疾病诊治时,可以考虑肠道菌群失调的影响,辅助临床诊疗工作,为神经内科医生带来了很多启发。

屏幕快照 2017-07-15 下午6.42.27.png
图 10 参会者济济一堂

七月,正值全国盛夏,因着雷暴天气的肆虐,一些城市的嘉宾和参会者不能如期出席或到会。6 个分会场、150位嘉宾的近百个精彩讲座和上千参会者的积极参与,让我们依然在这个宝贵的学术交流平台收获了很多印象深刻的学术进展、临床实践经验分享、学术观点争鸣,并加深了情谊。期待明年第六届盛会!

编辑: yaojunh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