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神经病学时间「卒中时间」天津站顺利召开

2017-10-19 16:40 来源:丁香园

2017 年 10 月 14 日,由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科学专业委员会、丁香园网站联合主办,天津市环湖医院承办的「卒中时间」暨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脑卒中精准防控研究新进展》在天津成功举办。

会议秉承神经病学时间一贯的「科学、严谨、创新、转化」的原则,诚邀国内卒中领域知名中青年专家,就卒中诊治的前沿进展、热点问题进行了精彩的专题讲座,带来了生动具体的临床实战病例分享,来自全国各地的参会者约 260 余名,会场学术气氛热烈,参会人员积极提问,与讲者及参会嘉宾共同探讨卒中的热点问题及最新的研究方向。

天津市环湖医院孙志明副院长和天津市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副主委王新平教授分别致词,热烈欢迎远道而来的各位教授,邀请大家一同共享这场学术盛宴。

孙志明.png

孙志明院长致辞

开幕式后是丰富的学术报告环节。

北京协和医院徐蔚海教授与我们分享了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的系列研究。HRMRI 能清晰显示颅内动脉的管壁结构,对评估颅内动脉管壁厚度、扩张性重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斑块内出血、管壁内出血均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为发现新的颅内动脉硬化的易损因素及介入治疗的指导策略,提出新理论及假说,提供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徐蔚海.png

徐蔚海教授

急性期卒中如何进行个体化的精准抗栓治疗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热点问题,高危 TIA 患者、轻型卒中患者基于药物基因的精准治疗效果如何?病因发病机制对抗栓药物的影响如何?中西方人群抗血小板治疗临床反应不同潜在原因是什么?抗血小板治疗反应多样性的发生机制和影响因素是什么?后循环卒中溶栓后需要强化抗栓?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的王伊龙教授与我们分享了《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抗血小板个体化治疗研究》,针对个体化抗栓治疗为在场的各位同道进行了详细讲解。

王伊龙.png

王伊龙教授

青岛市市立医院郁金泰教授与我们分享了卒中后痴呆的定义、流行病学、发病机制、预防和治疗方面的观点,郁教授指出,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病率高、危害大、社会及家庭负担重,考虑其发病机制主要依赖于卒中病变的特征、大脑的可塑性、严重的小血管病(SVD)所驱动。目前国际指南推荐对所有的卒中患者进行认知和情感评估,并且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认知评估应该作为卒中的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常规神经检查的一部分;对于 PSD 的防治主要从卒中预防、卒中治疗、痴呆预防方面着手,药物治疗和物理认知康复训练,可用于卒中后认知障碍的治疗,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郁金泰.png

郁金泰教授

天津市环湖医院巫嘉陵教授讲授的《脑梗死急性期精准康复》,目前中国脑卒中后中、重度致残率高达 35-40%,与发达国家相比,脑卒中急性期(2 周内)康复差距最显著。巫教授指出,目前脑卒中防控领域越来越强调个体化、精准化,现代社会对神经科医生的要求不断提高,需要诊断和治疗并重,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并重。康复治疗是脑梗死急性期疾病管理治疗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多学科团队共同合作,制定康复策略时需考虑血管基础、病因分型和发病机制、功能障碍类型、疾病严重程度等因素,在兼顾急性期治疗的基础上,制定精准化康复治疗方案,避免错误指导,提升康复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最大程度改善患者预后。

巫嘉陵.png

巫嘉陵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赵重波教授重点介绍了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的临床思考,赵教授就这一话题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病例发表了看法,认为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分类复杂,没有完全统一,该病的病理类型主要有三种,多核巨细胞、血管透壁性炎症、血管周围淋巴套,核心关键词是「透壁性炎症」。继发性血管炎的诊断主要靠其他临床线索的「旁敲侧击」进行诊断,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是一个排他性诊断,诊断需要时间的「检验」。

赵重波.jpg

赵重波教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赵玉英教授与我们分享了《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卒中》,赵教授指出高同型半胱氨酸(HHcy)可导致心血管病、卒中、高凝状态、栓塞性疾病、不孕不育或妊娠并发症、痴呆、AD、糖尿病、骨质疏松等,HHcy 是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同型半胱氨酸(Hcy)应作为卒中患者查体之必备,但需注意区分原发还是继发 HHcy,找寻继发原因并及时纠正。原发或遗传因素导致的 HHcy 应追究其分子病理学基础,这部分患者需终生使用钴胺素、甜菜碱等药物。

赵玉英.png

赵玉英教授

中国武警总医院吴士文教授为我们带来的讲座题目是——脑血管疾病与遗传,通过该讲座我们认识到临床中应该重视遗传性血管病,尤其对于有家族史,青年性卒中,早期伴有认知障碍等患者,即使存在其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脑血管疾病的精准治疗涵盖基因组学、临床、生物、影像等各个方面,多学科联合数据可能是未来研究发展方向。

吴士文.png

吴士文教授

抗栓治疗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中的重要一环,沈阳军区总医院陈会生教授带来题为「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抗栓治疗思考」的精彩报告。陈教授从血栓形成的机制及治疗靶点、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目前抗栓治疗现状、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抗栓治疗的思考三个方面展开详细阐述,认为高危的急性轻中度缺血性卒中(包括 HR-NICE)应遵循「早期、重拳、联合、短疗程、序贯」的原则进行急性期抗栓治疗。

陈会生.png

陈会生教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吴波教授重点介绍了不明原因型/隐源性卒中(ESUS)的相关诊疗思路。ESUS 发病率较高,占全部缺血性卒中患者的 17%,发病年龄相对较小,但由于病因不明,临床中相应的评价诊断流程还缺乏明确标准,针对性的二级预防手段相当有限,在抗血小板治疗期间具有较高的复发性卒中风险。ESUS 栓塞性发病机制的提出提示抗凝治疗可能成为一种治疗策略,但尚缺乏大规模 RCT 的证实。作为一种常见的缺血性卒中亚型,有必要积极寻找病因,建立更完善的临床评价体系及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尽可能采取措施,早预防、早治疗,从而有效降低卒中发病率及防止复发。

吴波.png

吴波教授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邹明教授讲授了《急性缺血性卒中超时间窗血管开通病例分享及讨论》,邹教授认为缺血性卒中及时的血管再通可以挽救更多的脑组织,改善预后,但是晚期再通并发症多,常为无效再通。目前已有的临床研究和各国指南均推荐卒中发病后 4.5 小时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6 小时内进行血管内治疗。利用先进的影像手段全面评估后,血管再通的时间窗应当个体化,期待更多的临床研究提供充足的循证医学证据,同时免疫调节药物和缺血再灌注保护药物可能有益于超时间窗再通。

邹明.png

邹明教授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主要影响年轻人和儿童,也见于老年人,最新研究表明发病率 1.57/10 万人,且发展中国家更高。抗凝治疗是 CVST 治疗的根本,合并甲亢的 CVST 患者是否需要免疫调节治疗?甲亢导致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可能机制是什么?血栓负荷高的 CVST 患者颅内压一定会增高吗,其可能原因是什么?来自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段建钢教授为我们进行了讲解。

段建纲.png

段建钢教授

天津市环湖医院于洋教授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步态障碍」,于教授认为步态是步行的行为方式,它受很多因素影响,根据病变部位,可分为高级水平、中级水平、低级水平步态障碍。于教授分享了两个实际病例:一例为血管性帕金森病引起的步态障碍,一例为正常压力性脑积水引起的步态障碍,通过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康复科医师共同合作,了解患者的发病病因、机制,为患者制定个体化、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冻结步态是由不同的潜在机制导致的临床症状群,康复治疗的手段包括多种物理治疗与作业治疗方法,适用于冻结步态的患者。

于洋.png

于洋教授

2017 年神经病学时间「卒中时间」天津站会议圆满落下帷幕,感谢前来参会的各位专家和同道,感谢中国研究性医院学会、丁香园及组委会、天津市环湖医院的精心组织筹划。

合影.png

嘉宾合影

会议现场.png

会议现场

会议期间大家认真听讲、积极提问,与会者、讲者及嘉宾普遍认为大会内容丰富,节奏紧凑,既反映最新学术动态,又贴近临床实践,会议期间交流互动活跃,真实享受了一顿学术盛宴。

编辑: yaojunh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