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墅湖畔别样精彩,神经病学时间第12期在苏州顺利召开

2017-11-04 15:44 来源:丁香园 作者:yuanwang322

2017年11月4日,天高气爽喜迎八方客,丁香园品牌学术活动——神经病学时间第12期在苏州独墅湖畔开幕,本次会议由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和丁香园共同主办,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承办。

屏幕快照 2017-11-04 下午3.28.17.png

会议现场

会议开幕式由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曹勇军主任医师主持,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科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主任黄一宁教授和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主任、苏州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刘春风教授致开幕辞。

在致辞中,黄一宁教授提到,建设研究型医院,临床研究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并指出神经病学时间的特点是「科学、严谨、创新、转化」,会议的讲者需要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在分享国际科研进展时也要有自己的思维。

屏幕快照 2017-11-04 下午3.16.35.png

黄一宁教授致开幕辞

刘春风教授在致辞中对各位远道而来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并指出神经病学时间第12期在苏州召开将推动江苏省神经领域同道与全国著名专家的交流,促进苏州神经领域临床研究和转化的发展。

屏幕快照 2017-11-04 下午3.16.54.png

刘春风教授致开幕辞

开幕式致辞后的大会报告环节由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科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武警总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吴士文教授、曹勇军主任医师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杜万良副主任医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罗蔚锋教授主持。

屏幕快照 2017-11-04 下午3.17.26.png

吴士文教授和曹勇军教授主持大会报告上半场

屏幕快照 2017-11-04 下午3.18.26.png

杜万良副主任医师和罗蔚锋教授主持大会报告下半场

黄一宁教授在《脑小血管病诊治现状和进展》的大会报告中指出脑白质病变和脑微出血严重程度与卒中复发相关,缺血和出血都有影响,对出血关系更大。北京大学第一医院700多例脑微出血患者随访3年20%的患者发生卒中复发。

黄一宁教授指出脂质代谢障碍可以引起脑小血管病,高密度脂蛋白糖化影响其内皮保护功能。其团队的研究表明脑小血管病患者神经鞘磷脂、自由脂肪酸和甘油三脂比正常相比显著异常,其中神经鞘磷脂中以半乳糖化神经鞘磷脂的增高更突出,而神经鞘磷脂可以通过神经元自噬和凋亡调节细胞功能。

屏幕快照 2017-11-04 下午3.18.52.png

黄一宁教授作大会报告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安徽医科大学科技处处长汪凯教授在《脑环路与神经心理学——TMS的环路调控》大会报告中,指出脑环路是临床脑科学研究的窗口。脑环路的功能包括情绪、注意、社会认知、执行功能、记忆等,一旦脑环路障碍会发生精神分裂症、卒中、帕金森病、老年性痴呆等神经精神疾病。汪凯教授团队研究发现个体化功能网络图,与术中电刺激得到的功能区对比有较高的吻合度,为基础研究和临床个体治疗提供新方向。

汪凯教授指出经颅磁刺激(TMS)靶点是基于脑深部电刺激(DBS)皮层下有效靶点的皮层靶点精确定位,其团队研究发现TMS环路干预在幻听治疗的疗效。而对于AD传统治疗探索的失败,汪凯教授指出等待病因学治疗突破前应该尝试补偿治疗,其团队研究表明TMS对认知功能有促进,影像学结果显示脑结构功能、认知行为改善。

屏幕快照 2017-11-04 下午3.19.57.png

汪凯教授作大会报告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被公认为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难点,曾经是PCI的禁忌证。现在日本、中国和欧美国家等都已在攻克手术禁区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那对于颅内动脉闭塞该如何处理呢?

陆军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神经内科主任陈康宁教授在《颅内血管非急性期闭塞治疗》中指出,目前尚未有颅内动脉慢性闭塞的定义,推荐统一命名为非急性期颅内动脉闭塞(NAIATO)。陈教授同时指出,临床需要借鉴冠脉CTO经验,结合颅内血管及闭塞病理,开发再通的技术,研发专用的NAITO的器械;另外一个关键问题就是确定NAIATO的适应证,选择合适的患者。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一直在推动形成NAIATO血管内治疗规范,并拟在今年年会启动中国CCTO(脑血管CTO)注册研究。

 屏幕快照 2017-11-04 下午3.20.39.png

陈康宁教授作大会报告

刘春风教授在《帕金森病精准诊疗》报告中介绍了帕金森病发病机制、 前驱期、预警模型及治疗进展。刘教授指出帕金森病的精准医疗是在一系列的工作基础上精确寻找到疾病的病因和治疗的靶点。这些工作包括获得大样本人群与特定疾病类型,基因组、转录组学、代谢组学等组学技术,生物标记物的分析与鉴定、验证与应用,一种疾病不同状态和过程进行精确分类。

刘春风教授团队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开展帕金森相关疾病早期诊断及精准治疗研究,拟从遗传学分型、临床表型分型、体液生物标记物和影像学分型等方面建立帕金森相关疾病早期诊断、精准诊断标准和个体化精准治疗方案。

在帕金森病临床治疗方面,刘教授指出目前没有药物或手术治疗明确逆转疾病进展。对于左旋多巴的使用中的疑惑,刘教授特别强调国内多中心的结果显示较低剂量的左旋多巴,异动症的发生率较低,但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来看,不能以牺牲质量而过分追求小剂量或推迟治疗。

屏幕快照 2017-11-04 下午3.31.47.png

 刘春风教授作大会报告

吴士文教授的《中国DMD遗传学特征与基因治疗进展》报告,从DMD概述、中国DMD遗传学特征、基因治疗进展三个方面分别展开。

吴士文教授带领团队于2012年9月1日正式启动中国的基因遗传性注册登记(CGDR),并参与到国际的大型临床研究中。纳入全球7000例患者的研究表明DMD患者的基因突变,80%为大的缺失,20%为小的缺失;我们中国1000例患者中,81.1%为大的缺失,18.9%为小的缺失,与国际一致。吴教授强调注册登记研究对于DMD研究很重要。

吴教授特别介绍了2016年美国FDA批准的DMD新药eteplirsen。这是一种51号外显子跳跃药物,可以治疗13%的DMD患者。给予eteplirsen治疗3年,与外部对照组相比,可以延长6分钟步行距离165米。同时,83%治疗组仍可以独立行走,而对照给只有54%可以独立行走。

吴教授指出未来DMD基因治疗充满希望,但还需要做很多工作,比如基因编辑技术的进步、更好的临床评估指标及生物学指标、临床试验入组的精确筛选和观察时间的延长,以及基础、临床及多学科的合作。

 屏幕快照 2017-11-04 下午3.21.23.png

吴士文教授作大会报告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杜万良副主任医师在《溶栓的闯与创》中指出,临床医生在做溶栓决策时,需要了解指南中禁忌证有些是囿于临床研究的排除标准,而不一定是明确的禁忌证;而掌握患者的整体情况,分析风险/获益,综合权衡后做出的决定才是最适宜的。

杜万良副主任医师强调在临床上应该有发展的眼光,动态跟踪患者的病情发展,病,并特别强调虽然心里始终要有“时间就是大脑”的观念,但一定要先追求准确诊断。

在与患者做溶栓谈话沟通时,杜医生分享他的经验是需要掌握4个要点即病情情况、临床决策、决策获益、决策风险,也就是4句话:你的疾病现在怎么样;

我建议溶栓治疗;溶开栓子,避免血管闭塞,从而避免严重的瘫痪或死亡;风险就是可能出血,发生率是百分之几。

杜医生还分享了一句他非常认同的,王任直教授的话“患者利益是一切问题的起点和终点”,与同道共享。

屏幕快照 2017-11-04 下午3.22.10.png

 杜万良副主任医师作大会报告

在下午两个分会场还分别就脑卒中、神经系统退行性变、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睡眠医学等的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展开了细致讨论。来自国内神经领域的中青年专家的精彩讲座引来了阵阵掌声,活跃的现场互动为会议增添了许多轻松的气氛,这也正是实践了神经病学时间一直追求的“前沿、实用、开放”的品牌特点。


编辑: yaojunh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