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桂花飘香。中国卒中学会免疫分会第一届学术年会在沪召开。大会邀请了国内外神经免疫性疾病领域专家百余位,本着「交叉融合、创新发展」的理念,围绕免疫炎症与脑卒中急性期脑损伤、脑血管病变的免疫炎症机制及脑卒中的防治(包括中医中药)、神经系统其它免疫性疾病等专题论坛,进行深入的交流与讨论,从而为脑卒中的防治及研究提供新理念、新趋势。会上,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董强教授对血管保护在缺血性卒中防治中的临床价值发表精彩演讲。现将演讲主要内容与读者分享。
我国卒中疾病形势严峻
董强教授在报告中指出,根据《循环》(Circulation) 杂志的数据显示,二级预防试验中卒中和血管事件复发率呈下降趋势,经过抗血栓治疗和抗高血压治疗,卒中复发率明显下降。但是我国脑卒中超过缺血性心脏病发病形势。
动脉硬化管理新理念:治疗动脉替代危险因素
调查显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ICAS) 是亚洲人发生缺血性卒中的重要病因。研究发现,积极药物治疗无症状颈动脉狭窄的微栓子可降低心血管风险。目前提出了动脉粥样硬化管理的新理念——治疗动脉替代危险因素。强化的内科治疗带来的治疗获益比改变血管的狭窄程度(置入支架)获益更多。
药物的强化治疗:二级预防措施采用最强标准
所谓的药物治疗的强化,就是把所有在二级预防中间应该采用的措施都采用了最强的标准。
1. 三个月以内发生过卒中的病人采用双抗。
2. LDL 降低到 70 mg/l 以下。
3. 收缩压要严格控制在 140 mmHg 之内
4. 对随访的时间根据个体的危险因素,每个月进行严格管理控制。
药物治疗有效的关键因素就是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3 个月)、降低低密度脂蛋白(LDL-C<70 mg/dl), 降低血压(SBP<140 mmHg)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的探索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张运院士开展的「稳定斑块的量效关系和分子机制」研究显示随着药物的剂量增加,呈现有着药物剂量相依赖的斑块的稳定。在美国的杂志中间出现传统中医药对现代医学的挑战的评论。希望在未来能看到心脑血管事件的减少,我们的祖国医学能发挥出更大作用的作用。
董强教授简介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华山医院神经内科常务副主任,上海市医学会神经内科专科委员会(第七届)现任主任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内科专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现任上海市神经内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中国卒中中心建设项目上海培训中心主任。担任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四届)委员、全国脑血管病学组副组长;担任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主编、中国卒中杂志(核心期刊)、中国临床神经科学(核心期刊)及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核心期刊)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