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 12 月 9 日,丁香园「精神时间」第 6 期暨精神医学新进展学习班在春城昆明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青年委员会、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丁香园共同主办,主题为「临床心理学技术在综合医院的应用」。
丁香园「精神时间」是由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青年委员会、丁香园 2015 年共同发起,面向广大精神心理卫生从业人员及相关领域医生的的学术活动,迄今已举办 5 届,受到参会者的好评。此次「精神时间」第 6 期与精神医学新进展学习班联合举办,旨在为更多临床工作者或其他相关专业人员提供深入学习临床心理学知识和技术的机会。
杨建中主任医师主持开幕
会议伊始,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精神科主任杨建中主任医师主持开幕。他表示丁香园「精神时间」学术品牌在全国精神医学领域颇具影响力,在云南的召开是一次期待已久的学术交流活动。精神时间第一次在西南地区举办,需要感谢石川教授的推动,丁香园的支持,各位专家不辞辛苦远道而来,还有企业的支持。
杨主任指出,近年来,临床心理学技术在综合医院越来越受到重视。这次会议邀请了全国精神领域的知名专家,将侧重于常见疾病疾病如抑郁障碍等的基础研究进展,并基于这样的研究进展所带来的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三种疗法在综合性医院的整合运用展开讨论。
石川副主任医师致辞
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委员、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临床心理评估中心主任石川副主任医师致辞指出,精神时间已经茁壮成长为精神领域中青年专家交流的小型精品学术会议,举办地点包含了北京、上海、杭州等一二线重点省市。从第四期开始,精神时间对会议进行同步直播,为不便于到现场的同道们提供线上学习和互动的机会。精神时间第 6 期来到彩云之南——云南昆明是一次跨越,希望精神时间的种子可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此次会议将继续在丁香园进行线上直播,精神时间的学术品牌也将不断向全国多个区域辐射。
石川教授高度评价了杨建中主任及其团队的筹备工作,丁香园工作人员的全力支持,感谢各位嘉宾讲者的到场支持,以及企业的赞助支持,并预祝会议圆满成功。
丁香园代表致辞
丁香园学术拓展经理姚俊华代表丁香园副总裁张靖女士致辞,感谢各位专家的到来,各位医生对丁香园精神时间的信任与支持!精神时间从北京走到上海,再到杭州,第六期来到春城昆明,这一路顺利举办离不开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各位专家老师的鼎力支持,这个学术品牌得以延续,并不断扩大全国影响力。丁香园无论线上学术报道、资讯提供、论坛讨论,还是系列线下活动的举行,都是面向临床医生而设计。本次活动继续采用丁香播咖这一直播平台,让更多医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到实用、新颖的学术内容,为中国医生赋能。
在开幕式后的学术分享部分,石川教授、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胡少华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心境障碍亚专科临床副主任彭代辉主任医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身科主任王化宁副主任医师、南京脑科医院心境障碍科、南京医科大学认知行为治疗研究所王纯副教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康传媛主任医师、杨建中教授就临床心理学技术的临床实践和研究进展等进行了介绍并作深入探讨。
石川主任在《抑郁症认知损害临床表现和神经机制》中指出,抑郁症患者存在注意、记忆、执行功能和信息处理速度的「冷」认知损害,以及负性注意偏向、过度反应和信息提取增强的「热」认知损害。抑郁症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在发作期与抑郁症状严重程度相关,在缓解期仍持续独立存在,并对生活及工作构成明显影响。
抑郁症患者的「冷」认知损害与前额叶和海马等脑区的萎缩,以及前额叶和海马的连接下降有关;「热」认知损害主要是自下而上的边缘情绪系统激活和自上而下的执行控制系统抑制减弱所致。双通道和多通道的抗抑郁药有望改善抑郁症患者的认知功能,经颅磁刺激和深部脑刺激各自对冷认知、负性预期和灾难化反应有一定疗效。心理行为干预目前处于初级阶段,缺少循证依据。
胡少华副教授作报告
胡少华副教授的讲课主题为「精神障碍的脑肠轴机制和治疗探索」,他对脑肠轴机制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分享了神经精神疾病的脑肠轴及脑肠轴治疗的研究进展,胡教授的团队在进行双相障碍抑郁相患者肠道微生态特征性变化及双相障碍抑郁相患者治疗前后肠道菌群改变的研究,在本次会议上,他也向大家介绍了目前的研究成果。
彭代辉主任医师作报告
彭代辉主任医师介绍了心境障碍的生物学研究进展。他指出,DNA 甲基化、组蛋白乙酰化和甲基化、miRNA 调控,部分解释了环境因素影响心境障碍基因表达的机制。单胺能假说与常用抗抑郁药的主要药理机制相关,但是部分患者疗效不佳、有症状残留。炎症细胞因子、神经营养因子、谷氨酸受体异常等有部分基础研究证据,临床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昼夜节律紊乱与心境障碍情绪、认知、生物节律相关。结构及功能脑影像为心境障碍机制提供了潜在标识。
王化宁副主任医师作报告
王化宁副主任医师介绍了电针治疗、电抽搐治疗(ECT)、迷走神经刺激(VNS)、深部脑刺激(DBS)、重复经颅磁刺激刺激(rTMS)等物理治疗的作用机制及在临床中的应用。并介绍了其团队正在开展的研究及「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方面的新实践。王化宁教授团队以细胞特异性基因敲除小鼠为研究平台,通过神经药理学和转基因动物模型两个方面研究大麻素(eCB)介导长时程减弱/去极化诱导抑制(LTD/DSI)产生的机制,明确突触可塑性;进一步使用束路追踪及光遗传工具,分析海马 LTD/DSI 对内侧前额叶皮层(mPFC)功能的调控,探讨环路可塑性。「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是一种治疗焦虑、抑郁和失眠的非创伤性、非药物疗法,被美国药监局接受为一项成熟有效的治疗方法。国内也在积极开展相关研究,提示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王纯副主任医师作报告
王纯副主任医师介绍了认知行为治疗(CBT)的发展史,现代 CBT 在精神心理科的应用,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同时介绍了中国首个心理自助平台——中国 CCBT 平台。王纯教授指出精神医学框架下的 CBT 具有循证基础、诊断基础、开放性好、注重改变、操作性强等优势,但未来还需要重点开展精细研究,发展新技术辅助 CBT。
康传媛主任医师作报告
康传媛主任医师在当代中国教育文化对儿童焦虑障碍的影响及治疗思考中提到国内的数据显示焦虑体验在儿童中比较常见。病因方面包含遗传方面影响,儿童自身的不安全型依恋,养育过程中的过度控制、评判和拒绝,缺乏家庭温暖(家庭不合)、焦虑模板(父母的焦虑)等。中国教育的优势在于非常重视教育,学习基础坚实,受益人群广,基础教育质量在国际上认可;但是中国的教育也造成了许多父母的焦灼。康主任建议我们应该追求培养「一个完整、饱满和立体的人」。同时建议作为临床治疗准则,药物治疗不应被用作儿童焦虑障碍的唯一干预措施,应作为心理治疗的辅助或与心理治疗共同运用。
杨建中教授分享了人工智能在精神医学领域的应用,提出人工智能将加深对疾病的进一步认识,在诊断方面帮助早期识别和筛查,使用自然语言处理、预测自杀及其他精神症状,提高诊断准确性等,并介绍了增强现实系统 Smartglasses 在孤独症中的应用。杨教授同时提出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数据的采集要求,不同学科间的配合和整合等。
专家讲者的精彩讲座,以及线上线下听众的积极互动,为精神时间第 6 期昆明之行营造了浓浓的学术气氛,创造了一次美好的学术之旅!期待下一期!
关注丁香智汇,回复「精神时间」观看课程直播回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