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能量饥饿效应是心衰领域的一项新学说。在心衰进展过程中,能量摄取、转移及利用,代谢组学结构等方面的异常损害了心肌相关组织结构功能的完整性。而来自于肌肉与脂肪组织的代谢反馈进一步加重了心肌劳损。
分解代谢在整体上的净优势造成了心衰患者系统性组织消耗增多,其中骨骼肌消耗是与临床最密切的一个方面,骨骼及脂肪也会受到影响。在 2018 年中国国际心力衰竭大会期间,丁香园特别邀请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许顶立教授就心肌能量代谢方面进行深入的介绍及解读。
图 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许顶立教授
丁香园:心衰进展中伴随着心肌能量代谢的改变,心肌能量代谢异常又进一步推动了心衰的进程。请问目前临床上如何测量心肌能量代谢?
许教授:心肌能量代谢异常在心力衰竭的发生和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临床上有很多能量代谢检测的方法,但到目前为止尚未有完全统一的标准。目前做的比较多的有以下几方面:
1. 通过磷 31 的核磁共振波谱得到磷酸肌酸与 ATP 的比值 (Pcr/ATP)。这是目前反应心肌细胞的能量储备有无异常的最佳方法。
2. 其他的方法包括计算机断层扫描(ECT)、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或者穿衣磁共振,现在也在临床中应用。
3. 通过心脏超声来对心肌能量消耗(MEE)进行检测,这在临床上也有实用价值。
但这些数值代表的是最终临床获得的结果,仅对于心肌能量贮备是否足够进行判断,并没有探究到能量代谢异常的原因、机制是什么。是能量产生不足还是消耗过多?还是某种途径代谢异常所造成的。这都是值得我们探索的方向,但现在还没有统一或共有的方法来判断。
丁香园:针对慢性心衰的心肌能量代谢异常,目前临床上有哪些治疗方案?
许教授:在临床中,心肌能量代谢异常的治疗方案尚未找到一个通过改善心肌能量代谢来降低心力衰竭死亡率及因心衰再次住院率的手段和方法。我们在临床上也进行了一些探索,比如发现磷酸肌酸是一种主要以增加能量供应的治疗药物,可能对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心肌炎,或者围手术期的心衰患者有一定的效果。磷酸肌酸可以稳定细胞膜,减少氧自由基,增加能量的供应是有效的。
另外对冠心病较为有效的是曲美他嗪类药物。而因透析等因素造成氨基酸的缺乏而导致能量代谢异常的病人,左卡尼丁有其独到的好处。
其他治疗方法,如辅酶 Q10,FDP(1,6 二磷酸果糖)等也均有文献进行报道,但在临床应用中很难判断心力衰竭的病人何时开始使用,每次使用多长时间。
因此到目前为止,仍尚未找到一种心肌能量治疗药物,可以真正改善心力衰竭的预后。我个人认为,可能在今后心衰患者给予能量治疗之前,如果能找到一种临床评估患者能量代谢异常的检测方法以指导治疗,也许会带来新帮助。
丁香园:研究发现,肿瘤治疗相关心衰的死亡风险是原发性心肌病的 3.5 倍,肿瘤患者死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甚至超过肿瘤复发的风险。请问导致肿瘤患者心衰风险升高的原因是什么?对于肿瘤治疗相关心衰,临床上有何防治策略?
许教授:肿瘤是一种恶性疾病,死亡率非常高。因为原来肿瘤治疗手段、方法较为落后,患者会很快死亡,因此老百姓认为肿瘤是不治之症。但是近年来,肿瘤的治疗方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在早期也是可防可治的疾病。正是因为肿瘤治疗的进步使得患者存活时间延长,出现心衰的风险也就随之增高了。这是其中的一个主要方面的原因,是肿瘤治疗的进步所造成的。
另外在肿瘤治疗的药物中可能会对心脏的功能产生影响,因患者的寿命延长、而导致心脏疾病死亡便会提前暴露出来。其中如阿霉素、柔红霉素等本身有心脏毒性。如果病人存活时间长,下一步心力衰竭不可避免就发生了。
此外,还有一些抗肿瘤的药物本身并不直接导致心衰,但可能会诱发或促进心衰,但是在某种情况下可以导致心衰加重或恶化,如紫杉醇、环磷酰胺等等。
如何治疗,我想有这几种方法:
首先,肿瘤病人在应用肿瘤药物之前应对病人先进行心脏功能的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来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其次,对于存在心衰高风险因素的肿瘤病人,在使用对心功能有影响的抗肿瘤药物时要非常谨慎,减少剂量、延长给药时间等方法可能会有帮助。
再者,既然抗肿瘤药物必须要用,作为心血管的医生能够对患者带来哪些帮助,这是我们今后的研究方向,但是暂时还没有结论。目前看起来像 ACEI、β受体阻滞剂早期应用可能会带来好处。右雷佐生(金属耦合剂 EDTA 的衍生物)、磷酸肌酸等药物在急性期可能会有疗效,目前还没有最后的定论,我们还在探索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