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 ASCO 第 54 届年会于 6 月 1~5 日在芝加哥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 32,000 多名肿瘤专家汇聚一堂。今年会议的主题为「传递发现,扩展精准医学领域」。
本次大会上,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消化内科的白玉贤教授进行了题为《在随机 III 期 FRESCO 试验中用呋喹替尼治疗的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患者的无症状/毒性的质量调整时间(Q-TWiST)》的内容展示,会后,白玉贤教授也接受了丁香园的采访,分享了该研究的一些细节,并回答了关于靶向治疗及精准医疗的问题。
呋喹替尼在转移性结直肠癌领域的治疗优势
在 2017 年 ASCO 会议上,该研究主要研究者之一的李进教授进行了呋喹替尼三线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的Ⅲ期临床研究 FRESCO 的口头报告,在该项研究中,呋喹替尼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OS)达到 9.30 个月,较安慰剂组显著延长 2.73 个月,死亡风险降低 35%(P<0.001)。
而在今年的 ASCO 会议上,李进教授又公布了 FRESCO 的亚组分析结果,进一步报道了无论既往是否接受过抗 VEGF 或抗 EGFR 治疗,呋喹替尼组均能显著获益,且安全性良好,不良反应可控。
而我们的研究则是探讨在 FRESCO 研究中,两组人群的无症状/毒性的质量调整生存时间(Q-TWiST)以及使用呋喹替尼人群中 Q-TWiST 的亚组分析结果。我们将每个患者的生存时间分为三部分:TOX(进展前出现 ≥ 3 度 AE 的时间),TWiST(进展前未出现 ≥ 3 度 AE 的时间)和 REL(复发转移后至死亡或失访的时间)。
最终结果显示,两组人群的 TOX 和 REL 时间无统计学差异,但与安慰剂组相比,呋喹替尼治疗组的 Q-TWiST 显著延长(mean: 7.0 vs. 4.8 months, 95% CI: 2.2[1.4, 3.0]),入组前接受与未接受靶向药物治疗患者的 Q-TWiST 获益也是相似的。由此可知,呋喹替尼不仅能够延长化疗失败后 mCRC 患者的整体生存期以及提高疾病控制率,而且可以显著延长无症状或毒性的生存时间。
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进入 3 线治疗的患者都有比较严重和广泛的不适,生活质量无法保证,此时再承受严重的药物反应,往往无法保证治疗的依从性。而与目前临床正在使用的同类药物相比,呋喹替尼的可以延长无症状/毒性的生存时间的这一特点对于晚期姑息治疗的患者是非常重要的参考指标。
结直肠癌靶向治疗的最新进展
首先,FIRE3 的最终数据分析不仅再次确定了 FOLFIRI+CET(西妥昔单抗)对比 FOLFIRI+BEV(贝伐珠单抗)在 OS 上的优势,同时在完成了试验的人群中,ORR 的优势显示出 FOLFIRI+CET 在转化治疗中可能具有更大的价值。
此外,REVERCE 研究在含 BEV 方案一线治疗 mCRC 化疗失败后,进行了先用瑞戈非尼再继续 IRI(伊立替康)+CET 方案(RC)与相反顺序的方案(CR)的生存资料的比较,结果显示,RC 方案的 OS 显著优于 CR 方案;在生物标志物分析中,高 PIGF 与 VEGFR3 表达与瑞戈非尼的 PFS 明显相关;而 CET 治疗之后出现的基因变化,包括 RAS、BRAF 突变、HER-2 扩增、C-MET 扩增等更为常见。
最后,还有一项研究探讨了 mCRC 一线奥沙利铂联合 BEV 失败后,IRI+CET+RAM(雷莫芦单抗)对比 IRI+CET 二线治疗的疗效。最终研究达到主要研究终点,三药方案中位 PFS 为 5.8 个月,对比 IRI+CET,IRI+CET+RAM 可降低 35% 的肿瘤进展风险。
几项临床研究分别从不同的着眼点出发来探讨如何合理使用靶向药物,相信这些均会对我们临床实践中患者的个体化治疗带来重要的影响。
呋喹替尼是我国精准医疗的代表药物
近年来,我国精准医学领域飞速发展,由我国学者独立开发和研制的分子靶向及免疫治疗药物也逐步从临床试验走向临床应用,这些药物不仅疗效明确,价格也更为适合中国的国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药物当属呋喹替尼。
呋喹替尼是一种新型高选择性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的小分子化合物,由我国的医药企业自主研制,在我国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历经近 3 年的时间,证实呋喹替尼可显著延长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生存期,为化疗失败的 mCRC 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方式。
白玉贤教授最后指出,未来的临床研究将继续关注靶向药物及免疫治疗的个体化治疗,包括筛选影响预后及副作用的分子标记,将患者按治疗目标分层制定治疗计划等。相信今后会有更多的患者接受精准治疗,真正从治疗中获益。
小结:呋喹替尼由我国自主研发,可以显著延长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时间以及无症状/毒性的质量调整时间,这表明该药物将会是晚期患者姑息治疗的一个很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