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 6 月 22 日,中华医学会第 24 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在昆明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皮肤病学领域的临床医生、研究学者、媒体以及国外著名专家汇聚一堂,共享皮肤性病学术盛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张建中教授就《特应性皮炎的本质与诊疗策略》做了精彩报告。
溯本求源:AD 的发病机制
特应性皮炎 (Atopic Dermatitis, AD) 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瘙痒性皮肤病,是皮肤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由于其剧烈瘙痒的特点,常常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质量。
AD 患者除典型的皮肤表现外,常伴有 其他器官疾病(如过敏性鼻炎、哮喘、过敏性结膜炎等)和 血液学异常(血清总 IgE、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及过敏原阳性等),这些均为 AD「特应性」的表现。
AD 还有明显的 遗传倾向,即亲属中有湿疹/AD、过敏性鼻炎、哮喘或过敏性结膜炎等疾病的患者 AD 发病风险明显升高。因此 AD 不仅仅是一种皮肤疾病,更是一种系统性疾病。
AD 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与诸多因素相关,皮肤屏障功能受损是 AD 发病中至关重要的因素,皮肤能够阻挡外源性刺激物、过敏原及病原体进入体内,如丝聚蛋白的突变和功能缺失可增加 AD 发病的风险。
与此同时,皮肤屏障受损也可能引起皮肤局部 pH 值改变,导致细菌过度增殖,进而触发固有免疫反应,引起炎性皮肤损害。免疫功能异常是 AD 发病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在 AD 发病过程中,早期有 Th 细胞的活化,细胞因子如 IL-4, IL-5,IL-13,IL-22,TSLP 等的产生,B 细胞也活化产生 IgE,这些细胞因子可活化肥大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等细胞,进一步扩大炎症。AD 的治疗主要是针对以上两大发病原因的。
里应外合:AD 的诊疗思路
由于 AD 是系统性疾病,是综合征,因此 AD 的诊断需要标准。目前国际上有不少于 10 种 AD 诊断标准,各有千秋。
我们于 2016 年提出了 AD 诊断的「中国标准」:病程>6 个月的对称性湿疹患者如符合以下 2 条中的至少 1 条即可诊断为 AD:
(1)特应性个人史和/或家族史;
(2)血清总 IgE 升高和/或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和/或过敏原阳性(过敏原特异性 IgE 检测 2 级或 2 级以上阳性)。
中国标准在 AD 的诊断上简便易行,更加方便临床应用,得到我国皮肤科医生的认可和较广泛的应用。
AD 的治疗主要目的是 缓解或消除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和预防复发,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良好的患者教育是 AD 治疗的第一步,医生需要告诉患者 AD 是一种慢性病,需要坚持治疗,需要医患长期配合,医生应当指导患者在「衣、食、住、行、洗」等各方面加以注意;适宜水温(32~40℃)沐浴以及外用润肤剂(尤其是沐浴后立即使用润肤剂)对于皮肤屏障的保护是基础治疗;局部外用糖皮质激素仍是 AD 的一线治疗,种类多、疗效好、价格便宜,对于我国普遍存在患者过度担心激素的副作用而不愿意、不敢用甚至拒绝用激素的现象,皮肤科医生应当耐心教育患者勇敢和科学应用激素。
外用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对于面颈部和褶皱部位皮炎以及 AD 维持治疗也有较好疗效,且无激素类药物的副作用。
由于 AD 瘙痒明显,可使用抗组胺药和其他抗炎药控制瘙痒和炎症,抗组胺药加大剂量后抗炎作用明显加强,常规剂量抗组胺药疗效差时可尝试加量,也可两种以上抗组胺药联合,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瘙痒程度和睡眠质量。
病情特别严重或有继发细菌感染的患者可短期给予系统抗感染药物,病情严重且常规疗法不易控制的患者可使用免疫抑制剂(以环孢素应用最多)。
小结
AD 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医患要长期配合,建议患者主动加入到治疗方案的制定中,基础治疗与抗炎治疗、抗瘙痒治疗合理结合,急性期的诱导缓解治疗和缓解期的维持治疗合理结合,以达到维持长期缓解甚至治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