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医疗, 智慧引领:中国卒中学会第四届学术年会新闻发布会召开

2018-07-10 11:09 来源:丁香智汇

「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这是新一历史时期我们中国人的使命和责任,目前我国科技实力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整体提升的重要时期。相对应中国这一重要历史时期的重大转变,我国脑血管疾病乃至整个神经系统医疗领域也正发生着这一从量变到质变、从点到面到系统的重大转变,从大会召开前夕大家就感受到了这一浓郁气息。6 月 29 日—7 月 1 日中国卒中学会第四届学术年会暨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 2018(CSA&TISC2018)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正式召开,大家从各个视角亲眼目睹了这一期待已久的重要时刻,看到了中国脑血管领域不仅走向世界,而且走在世界前列,成为令全球同道称赞和瞩目的新秀。

脑血管病大会每年推陈出新都会为同道带来不一样的风景,正如前世界卒中组织(WSO)主席 Stephen 教授所说,每年来天坛会,每次都感受到中国同道做出的令人惊奇的成绩,中国脑血管病事业正朝气蓬勃地向前发展,她为世界卒中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下面我们从新闻发布会这一扇窗口瞻望一下中国脑血管病领域欣欣向荣的美景。

中国卒中终身成就奖、中国卒中奖获奖者:青年医师的楷模

2018 年中国卒中终身成就奖、中国卒中奖的获得者分别是来自临床和科研领域的两位前辈:原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主任李舜伟教授和上海交大 Med-X 研究院副院长、康复工程研究所所长杨国源教授。李舜伟教授是中国研究和发表脑血管病导致脑死亡或植物状态的第一人,早年李教授和众多该领域前辈制定了多个重要脑血管病指南,为当时广大神经科医师提供了重要参考和指导,也为后来医疗发展指南的更新奠定了重要基础。杨国源教授在美国工作 20 年,当目睹祖国的医学事业发展需要时,毅然回国,近年来他致力于国内外学术交流,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硕/博士生,发表了 270 余篇 SCI 科学论文,至今仍在为中国的脑血管病转化医学研究做着孜孜不倦的努力。在谈及工作上做得如此富有成果有何秘诀时,两位教授对青年医师的建议都一致认同:一定要对自己做的事情感兴趣,热爱自己的事业,这样会有一股强大的热情和力量,推动着你不断向前,即使遇到困难也会努力克服。

中国卒中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李舜伟教授和中国卒中奖获奖者杨国源教授发表感言

神经影像人工智能人机全球大赛:开启智慧医疗时代

此次大会最让人瞩目的莫过于全球首次神经影像人工智能(AI)人机大赛了。大赛由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首都医科大学人脑保护高精尖创新中心和中国卒中学会联合主办,精选全球 25 名神经系统疾病诊断高手组成「人类战队」与「BIoMind 天医智」人工智能机器同场竞技,分为 A 组(颅内肿瘤和血肿预测)和 B 组(脑血管疾病),两轮较量下来,AI 都以高效高质获胜,A 组:87% vs 66%,B 组:83% vs 63%。

AI 短时间内学习就能取得如此卓越的成绩,在很多 AI 和医学专家眼里并不意外,正如大会执行主席王拥军教授谈到,希望通过这次比赛,让医生们体验到人工智能的魅力,看到 AI 能完成当前人类很难完成的一些事情,如准确预测脑出血和血肿扩大等。但 BIoMind 工作能力还需继续完善提升,当「天坛标准」的 AI 技术日趋成熟后,将在全国医院逐步推广应用,将医生从大量机械重复性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不仅节省大量时间和人力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更可以辅助医生做出正确医疗决策。未来还可以辅助基层医生,特别是偏远地区医生进行阅片诊断评估,让基层患者在「家门口」就能获得高品质、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来自天医智首席技术官吴振洲先生告诉记者,人工智能机不会像人类会有劳累,AI 不会劳累,只会越用越强大。但 AI 只能在比较窄的范围会非常强大,如当前的神经影像诊断,但疾病的诊断防治是一件立体性的事情,很多方面需要问诊病史综合判断,而这是机器永远无法企及的。来自美国华盛顿大学生物分子影像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影像研究中心主任苑纯教授介绍,在人工智能应用于这一领域前,首先要做好精准有效的医学成像模态,然后让机器学习,探索出高效可靠的人工智能化诊断模式。除了疾病诊断,未来还将探索医学影像与智慧医疗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及治疗方面,这些都将带来疾病管理模式的重大革新。

天医智首席技术官吴振洲先生和美国华盛顿大学生物分子影像中心主任苑纯教授介绍人工智能

中国卒中学会与国际学会的合作与交流:世界了解中国,中国成就世界

每年天坛会,除了来自全球各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来此交流分享外,还有来自国际相关学会组织(如美国心脏学会 AHA、美国卒中学会 ASA、美国神经病学会 AAN、世界卒中组织 WSO 等)负责人来华,与中国卒中学会(CSA)开展合作研究和人才交流培养。在中外学者交流会议上,从这些国际权威专家惊喜的表情和言语中,我们看到了中国脑血管病学者心血努力和智慧的成果得到了积极肯定,也见证了中国专家们的拳拳情怀——让世界了解中国医师做出的成绩,让中国的脑血管病医疗走在世界前列,让中国的医学科学力量也推动着世界医学的步伐。

几年来,中国与匈牙利政府及卒中学会合作联合培养了一大批青年俊才,当看到中国在卒中领域的发展时,匈牙利卒中学会副主席 Sandor Horvath 教授同样充满了惊喜,并希望进一步加强两国在此方面的交流合作,以促进两国乃至世界发展中国家脑血管病防治的发展。

国际相关学会组织负责人发表感言

国家神经系统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与 AHA/ASA 质控项目:中国患者的福音

医疗质量是全球各国政府和医疗界都关注的话题,多年来我国脑血管病专家医师从宏微观多层次、多学科联合、点面结合多方面做着各种努力以提升我国卒中医疗质量,几年下来我国医疗质量正发生着从量变到质变、从点到面看似无声胜有声的巨大变化。此次大会上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正式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授牌成立「国家神经系统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这是国内第一家也是唯一一个国家级神经系统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承担着推动全国神经系统疾病医疗服务质量监测和持续改进的重要任务,肩负着探索和研究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重要使命。

回顾这个质控中心的成长史,2011 年由原卫生部授牌成立「卫生部国家脑卒中医疗质量控制中心」,2013 年原国家卫计委将其正式升级为「国家神经内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该中心在 2017 年度国家级质控中心工作评估中,以总分 86.67 的总成绩在 32 个国家级质控中心中高居榜首,由此进一步推进了 2018 年该中心的进一步升级。

国家神经系统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负责人发表感言

这期间王拥军教授质控团队开展的系列医疗服务质量持续改进研究成果丰硕,在「十二五」期间开展的「脑血管病急性期诊疗技术规范化应用和医疗质量评价与持续改进技术研究」通过多重质量改进干预工具和质量反馈技术实现了脑卒中患者医疗质量综合指标提升 3.4%,1 年新发血管事件下降 2.7%,1 年致残率下降 2.0%,该结果于 2018 年 6 月 30 日正式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标志着我国卒中医疗质控研究已达到国际水平,也说明了我国当前医疗技术并不差,提高医疗质量的重点不在增加技术,而在改进医疗体系,这为今后我国制定质控计划提供了重要依据。

卒中急性期溶栓率低一直是我国的短板,为此我们与美国 AHA/ASA 联合开展了溶栓质控项目,借鉴美国经验,目前「从卒中发病—CT 检查时间」中美之间已无明显差异,而我国主要是院内时间延误上,分析原因主要来自三方面:签知情同意;先付费后拿药的付费体制;医生对溶栓流程熟悉度不够。针对这几方面,未来还需各方面努力以解决。下半年卒中二级预防达标质控项目也将启动。

除了卒中,神经系统其他疾病如癫痫等,未来也将在国家神经系统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委员会的指导下,联合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神经介入、护理学科,以患者为中心按疾病病种综合管理疾病,以期为中国的患者带来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这是中国患者的一大福音。

大会执行主席王拥军教授讲话

中国卒中学会官方杂志 SVN:脑血管病领域国际期刊的一支新秀

2016 年,中国卒中学会与英国 BMJ 出版集团联合推出官方英文期刊 Stroke and Vascular Neurology(SVN),内容覆盖脑血管病各个领域。创刊 2 年来,在全球脑血管病专家联袂努力下,杂志取得了里程碑式的一系列成果。2017 年 7 月,SVN 正式获批「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刊号」,以纸媒期刊面向社会发行。2017 年 10 月、2018 年 3 月,SVN 相继被 PubMed Central 及 SCOPUS 数据库收录。SVN 年度累计浏览量 154,567 次,且国外浏览量、下载量都高于国内,国外同行对中国研究的关注和重视由此可见一斑。SVN 下一步的目标是提升影响因子,争取早日收录进 ESCI、SCI 数据库,实现杂志主编王拥军教授、副主编 David Wang 教授的创刊初衷,希望将中国的研究成果展示在世界舞台上,而成果发表的落脚地是我们自己的杂志,如今这份愿望已初步实现,这也是作为一名中国脑血管病科学家的一份光荣使命和责任,相信在国内外众多专家的支持和努力下,未来 SVN 将以国际化权威刊物的身份亮眼世界舞台。

虽一扇小小的窗口,却透出这么多可喜成果!正如国内外同道们异口同音,每年来中国、来北京、来此脑血管大会,都会听到不一样的声音,看到不一样的变化,感受到不一样的惊喜!每个时期每个事物,在历史长河中都有着它出现的内在使命,当这份使命与「为国民谋健康、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联系在一起时,这份使命将被赋予不一样的历史意义,也终将在历史长河中永远绽放着耀眼的光芒!感谢所有推进中国脑血管病事业走向新时代的医学工作者们!


编辑: zhaohui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