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D2018 | 宋志强教授:慢性瘙痒管理指南解读

作者:   2018-07-10
字体大小:

1.jpg

聚焦 CSD 2018,了解更多皮肤年会动态

「波光潋滟三千顷,莽莽群山抱古城。 四季看花花不老,一江春月是昆明」。主题为「学术引领,继往开来」的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四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暨东亚皮肤科学术会议(CSD 2018)于 6 月 20—24 日在昆明滇池国际会展中心召开。海内外各地的皮肤科医师齐聚一堂,开展针对皮肤科疾病治疗方案的探讨及交流。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皮肤科宋志强教授做了题为《慢性瘙痒管理指南》的精彩解读。

据统计,约 60% 的 65 岁以上的老年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瘙痒。瘙痒既可由皮肤病引起亦可由全身性疾病引起,但 8%~15% 的患者瘙痒原因不明。常伴瘙痒的系统性疾病包括慢性肾功能不全、肝脏疾病、甲状旁腺、缺铁等代谢和内分泌、血液病、肿瘤等等。此外还有水源性瘙痒、药物引起的瘙痒、妊娠期瘙痒、老年性瘙痒等等。

瘙痒的定义及流行病学

瘙痒是一种能引起搔抓欲望的不愉快感觉,它是一种常见症状而非特定的疾病,涉及皮肤疾病,也与多种系统疾病相关。慢性瘙痒(chronic pruritus)持续超过 6 周,病因复杂、发病机制不清楚、处置上有挑战。

瘙痒的分类

依据神经生理学发病机制和临床特征 , 瘙痒有多种分类方法。比如,根据瘙痒的起源,可分为皮肤源性瘙痒、神经病理性瘙痒、神经源性瘙痒。目前国内外指南多推荐依据瘙痒起源、发病机制和皮损表现将瘙痒分为皮肤源性、系统性、神经源性、精神障碍性、混合性和其他类型。皮肤源性瘙痒多见于炎症性皮肤病;系统性疾病伴发的瘙痒缺乏原发皮损,可伴随疾病发生于任何阶段,甚至成为疾病早期诊断的唯一线索;神经源性瘙痒多为局限性、间断性发作,常伴有感觉异常或感觉减退;精神障碍性瘙痒的程度与情绪状态相平行,可以见到表皮剥脱等继发损害。

瘙痒的诊断和治疗

宋志强教授指出,不同疾病状态的慢性瘙痒发生率差别较大,其引发的瘙痒有各自的特征。准确的病史、临床检查、实验室检查与影像学检查对瘙痒的诊断十分重要,并分享了重要的病史询问要点。治疗上,瘙痒的治疗原则包括病因(诱因)的分析与处理、药物治疗(系统给药与局部治疗)、个体化和阶梯治疗的原则。

欧洲瘙痒指南三部曲

第一步为初始症状的治疗:系统 H1 抗组胺药、外用糖皮质激素;第二步针对病因的侧重/对症治疗(sysmptomatic causative adapted therapy), 如胆汁淤积、肾功能衰竭的侧重治疗;第三步不明确病因的瘙痒或前述治疗抵抗,考虑对症性外用或系统治疗:如辣椒素、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加巴喷丁、纳曲酮、环孢素等。

慢性瘙痒注意事项

①避免促进皮肤干燥的因素,如气候干燥、热(如桑拿),涂擦乙醇,包裹冰袋,频繁清洗和洗澡;

②避免接触刺激性物质,如利凡诺、洋甘菊、茶树油等;

③避免进食烫的或辛辣的食物,喝大量热饮和乙醇;避免情绪激动、紧张、负面压力,特应性体质的患者应避免加重瘙痒的过敏原,如屋尘螨;

④应用温和的非碱性的肥皂、沐浴油,用温水沐浴,时间<20 min;

⑤有皮肤病的患者接触水后应轻轻拭干,而不是用力擦干,以避免加重皮肤损害和炎症;宜穿柔软、透气性好的如棉、丝质的内衣;

⑥每日淋浴和淋浴后的皮肤保湿是日常护理基础,亦可采用湿裹疗法;

⑦避免瘙痒-搔抓恶性循环。

瘙痒未来的治疗

IL-31 抑制剂、外周纳曲酮制剂、外周大麻类药物、前列腺素类、H4 受体拮抗剂、NFG 抑制剂、神经营养因子 4 抑制剂等七个方面。

小结

瘙痒可以是皮肤病表现,也与多种系统性疾病相关,依据瘙痒的起源、发病机制和皮损表现,可对瘙痒进行多种分类,推荐分为皮肤源性、系统性、神经源性、精神障碍性和混合性;治疗原则包括寻找并去除瘙痒的原因或诱因、患者教育和基础治疗、局部外用治疗、系统药物治疗等;不同类型瘙痒的发生机制存在差异,应根据病理生理开展个体化治疗。

编辑: 张宇萱    来源:丁香园

声明:

1.丁香会议频道仅负责发布会议信息,如需参会、获取邀请函或会议日程,请与主办单位联系

2.部分会议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您发现信息有误,请联系meeting@dxy.cn纠错

3.如您发现信息不全,可点击Google搜索更多

4.更多服务信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