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琪教授:构建卒中区域防控一体化模式,与「时间窗」赛跑

2018-07-24 10:14 来源:丁香智汇

2018 年 5 月 3-6 日,由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中国心脑血管病网、卒中中心网等承办的 2018 年中国脑卒中大会暨第八届全国心脑血管病论坛在首都北京成功召开。会议期间,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方琪副院长接受了丁香园记者的专访,就卒中区域防控一体化相关经验和话题做了详尽的介绍。

图片 1.png

「三管齐下」构建卒中区域防控一体化

丁香园:请您谈谈苏州市在卒中区域防控一体化模式方面有哪些经验?

方琪教授:苏州市卒中区域一体化建设主要通过 3 个手段:

1、苏州市开展制作了全国首批卒中急救地图,已经通过几个版本的完善,标注救治医院达到了 25 家。这 25 家医院全部能够进行溶栓治疗,其中一部分医院既能溶栓又能取栓。通过这 25 家定点医院,构建了整个苏州市的区域卒中网络构架。通过构建卒中急救地图的途径进行区域卒中一体化建设。

2、构建医联体,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苏州市的二级医院、社区医院构建了三级脑卒中防治网络构架,构成了苏州市卒中防治的一体化模式。

3、苏州市政府出资 1.2 亿财政资金,对苏州市所有医疗机构和苏州卫计委进行了信息平台的对接,搭建苏州市总数据库信息云平台,从而对所有的医院进行质量控制。

卒中患者院前的自我识别是解决院前延迟的关键

丁香园: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自 2012 年成为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基地医院以来,自始至终将缩短脑卒中患者院内延误时间作为奋斗宗旨。您认为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院前延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苏大附一院在卒中的综合救治方面开展了哪些有益探索,取得了哪些成果?

方琪教授:患者院前延误的主要原因是者对卒中的发病不知晓,即使发病后也不知道自己已经发生卒中,所以患者没有呼救。如果不呼救,即使配备了再好的 120 急救、绿色通道都没有任何意义,所以院前的自我识别是非常重要的。呼吁老百姓能够认真学习国际通行的脑卒中判断「FAST 原则」,或国内由赵静教授首创的「120」三步法中风要领。通过学习这些原则和要领,自我识别急性卒中,尽快呼救,减少院前的延误。其次,通过卒中急救地图,可以让患者尽快到达具有救治能力的医院绿色通道,并做好衔接。只有通过这些方式,才能有效的减少院前延误。

以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为例,患者在到达急诊后,医院绿色通道会精准开放。我们团队第一时间到达急诊室后进行团队间的联络、信息转换,准备和开放所有技术条件,使院内绿色通道高效运行。患者到达医院急诊室后的所有过程均通过信息化的运作,并进行智能化的急诊预检和分诊。进入绿色通道后,所有时间节点的数据采集均通过扫描患者的腕带进行,避免浪费时间。此举能够更好的辅助院内的绿色通道团队,避免到院后的延误。

通过 NIHSS 等卒中量表进行卒中的快速分型

丁香园:对于急性脑卒中的管理充分考虑卒中类型很重要,如何快速判定患者的卒中类型?

方琪教授:判断患者的卒中类型里面主要是沿用 TOAST 分型。TOAST 分型包括五大类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心源性栓塞型、小动脉闭塞型、有其他明确病因型和不明原因型。其中最常见的是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和心源性栓塞型两大类,这两大分型的患者,可以进一步通过相关量表如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绿色通道的评判,协助医生进行原位血栓和心源性栓塞的区分,以便针对病因进行下一步精准治疗。

危险因素、药物、技术干预联合预防卒中复发

丁香园:对于卒中患者的长期管理,您认为应该采取哪些措施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复发?

方琪教授:首先,进行相关健康知识的宣传,医生和疾控部门共同为患者做一些健康教育,从高危因素出发进行管控,比如说对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肥胖、不运动、吸烟以及其他危险因素的干预,让患者做好二级预防。

其次,做好药物的精准治疗,包括 ASCI 原则:使用抗血小板的药物、降压药物、调脂药物。同时需要提高患者对药物的依从性,有些患者吃药一段时间后没感觉到疗效会自行停药,因此产生非常大的危害。通过高效的管理,使患者能够按照医生的要求及医嘱服药,提高患者对药物的依从性。

第三,运用一些关键技术进行干预,如对颈动脉狭窄超过 70%、有较大的斑块的患者,此时进行卒中二级预防前,要进行血管干预治疗,比如剥脱、搭桥,甚至有些慢性血管闭塞的患者可以用支架开通。通过这些关键的技术,做好二级预防。

卒中防治是一项利国利民的系统工程,绝非一家医院所能完全胜任,需要区域多医院联合以及多方面的配合,卒中区域防控一体化模式应运而生。解决区域卒中联合救治问题,与「时间窗」赛跑,正是卒中区域防控一体化模式必达的使命!

编辑: 月桂紫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