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辰院士:推动结核病防治体系建设与学科合作发展共赢

2018-08-15 18:17 来源:丁香园 作者:dxy_5b13689r

2018 年 7 月 26-29 日,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感染病学学术会议暨首届国际感染病和临床微生物国际论坛在北京顺利召开。本次会议是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和美国感染病学会(IDSA)的首次联合会议,也是分会和中华医学会热带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的首次联合会议。与会期间,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王辰院士,从我国结核病防治的现状、国际结核病防治防控的策略和经验、结核病防治的定点医院模式、学科交融共赢等方面,对推动我国结核防治体系建设这一话题进行了阐述。

我国结核病防治的现状

结核病是一种古老的疾病,我国称「痨病」,这也是我国被称为「东亚病夫」的主要原因。结核病兼属呼吸病学和感染病学范畴,其诊治主要由呼吸学科承担。我国是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2012 年我国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排序显示,结核病发病率仅次于病毒性肝炎,位居第二;随着乙肝发病率的下降,结核病将更加突显,或成为首位传染病。此外,我国结核病的防治,还存在着结核病疾病负担重、患者发现率低、疫情下降缓慢等现状及问题。耐药结核增加、结核病高危人群增加、结核病诊治困难增加,是我国目前结核病防治的新困难。

解放前,我国结核病防治工作体系主要包括自发开展防痨工作,设立结核疗养院、成立防痨协会,卡介苗研制及推广等方面。解放后至 2002 年间,则效仿苏联模式,设立结核病防治所、结核病防治院、中央结核病研究所等机构,将结核病防治工作独立出来,综合医院逐渐「袖手」结核。从 2002 年至今,我国 CDC 结核病防治控制中心成立,各地结核病防治机构划归 CDC 领导,但综合医院仍「袖手」结核,且由于结核病专病专治的政策,限制了各方力量加入结核病医院,致使结核病专科医院存在着诊治条件差、所需设备设施不足、经营困难、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

国际结核病防治防控的策略和经验

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结核病发现、诊治均由各级医疗机构、开业医生负责,并在公共卫生系统上报病例;公共卫生部门负责家庭访视、督导及监测结核病疫情等职责,而这些国家的结核病疫情均呈持续转好趋势。因此,结核病诊治交给综合医院的临床医生,由疾控部门进行监管,对于疫情的改善是有帮助的。

WHO 结核病防治战略提出了在 2015-2035 年间,结核病死亡率降低 95%,新发病例降低 90% 的目标。这一战略的三大支柱分别为以患者为中心的综合治疗和预防、政策支持、研究和创新,为实现这三大支柱,可采取扩大结核病诊疗的临床队伍,提高多重耐药结核菌(MDR-TB)的发现能力和治疗完成比例,多领域、多专业的合作及新的诊断工具、药物、疫苗、实施方案的研究等实现办法。

结核病防治的定点医院模式

由于大部分结核病人首诊于综合医院,且综合医院存在着鉴别诊断能力强,具有基础病、合并症、危重症诊治能力,可进行多学科协作等突出优势,因此国家不仅决定加大对结核病防治的投入,还鼓励三级医院依法申报结核病定点医院资质,承担结核病诊疗任务,收治疑难重症结核患者。《「十三五」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的发布,则预示着我国结核病防治从专病专治到综合防治的转变。定点医院模式的开展,将在结核病发现、诊治关口前移,综合医疗机构和 CDC 互补及推动结核病研究进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011 年发布的《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11-2015)》指出,各地要加强省、市、县三级结核病防治网络建设,逐步构建定点医疗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分工明确、协调配合的防治服务体系。这一「三位一体」的结核病防治模式中,非定点医院主要发挥发现可疑患者并将其转诊至定点医疗机构的作用;定点医疗机构则行诊断、登记、报告、治疗患者的职责;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分别对患者开展追踪、随访管理、健康教育等项目;疾控机构则主要开展防治管理、技术培训、检查指导、健康教育等业务。

学科交融共赢与结核防治体系建设

结核病防治与呼吸学科发展密切相关,我国呼吸学科也从结核病防治阶段、「呼吸四病」/肺心病防治阶段发展到现代呼吸病学阶段。结核病院也应筹谋转型,向着「大呼吸、小综合」的方向发展,完成「华丽转身」。目前,已有部分结核病医院转型为肿瘤、老年或呼吸病医院,还有一些结核专科医院转型为以呼吸病为特长的综合医院。

小结

我国结核病的防治工作重视临床诊治并符合社会规律,并以史为鉴,参考国际惯例,大力推动学科合作共赢与推动定点医院结核病防治模式。纳入了定点医疗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形成了「三位一体」的结核防治模式。在各方面的努力下,相信我国的结核病防治工作定将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更多会议资讯请关注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感染病学学术会议精彩报道

编辑: may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