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钢: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研究进展

2018-09-28 14:29 来源:丁香园

2018 年 8 月 24 日至 20018 年 8 月 25 日,第六届岭南国际神经病学与神经免疫学大会暨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研讨班在广州市顺利召开。与会期间,丁香园前线记者有幸采访到了西京医院(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赵钢教授,赵教授为我们讲解了一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方面的部分研究进展。丁香园对采访内容进行整理后与各位医生分享学习。

ccvideo


影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预后的主要因素

任何感染预后都有三个重要影响因素。第一是病原微生物的数量,第二是病原微生物的种类,第三是机体的反应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也与这三项相关。中枢神经系统(CNS)感染里面,目前收到重点关注的,是病原微生物的种类。长期以来确定病原体种类一直是 CNS 感染诊断中的难题,只有在确定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后,才能给后续治疗提供明确的方向。反之如果不能明确造成感染的病原微生物,治疗将无从下手,容易对病人造成巨大的伤害。所以最核心、最重要的问题依然是病原微生物的种类。

病原微生物检测技术的发展

一直以来,传统的病原微生物检测主要手段是病原学培养和各种涂片、切片后染色镜检。培养和染色,在其他系统或许阳性率比较高,但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尤其是在脑脊液检测当中,阳性率极其低下,不超过 10%。换言之,90% 以上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在依赖传统的染色和培养方法时,无法得到明确的病原学诊断。近年来,我们的诊断方法有了飞速的进展,比如各种新的染色技术、快速培养技术、快速基因检测技术、二代测序技术、乃至于自 AlphaGo 才开始为人们熟知的人工智能技术等。这些先进技术为 CNS 感染的病原学诊断提供了新的优秀方法。

CNS 中隐球菌和结核分支杆菌感染研究的进展

在过去,结核性脑膜炎和隐球菌行脑膜炎因为临床症状不典型,病原体检测也有困难,导致诊断同样困难。而现在,这两种疾病反而成为了 CNS 感染中最容易诊断的类型。比如隐球菌感染,现在有墨汁染色、阿利新蓝染色、MGG 染色这些染色技术,还有抗原检测、基因检测包括二代测序等,也就是说有越来越多的方法可以用来诊断隐球菌脑膜炎。因此现在在临床上诊断已经不再是难题了。过去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更加困难,据统计诊断的阳性率仅在 3.3% 左右。

后来西京医院改良了传统的抗酸染色,把抗酸染色诊断脑脊液中抗酸杆菌的阳性率从原来的的 3.3% 提高到了 82.9%,因此赵钢教授认为如今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也已经不再是难题。除了抗酸染色外,现在也有了其他的先进方法,比如特殊的基因检测方法基因 EXPERT、近年来处于研究热点的二代测序等。

在这里,赵教授着重强调了人工智能的应用,赵教授团队目前正参与制作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决策系统。在输入没有病原学依据的临床资料后,辅助诊断系统能够很快的得到一个基于大数据的倾向性诊断。目前此人工智能诊断系统在结核和隐球菌中的诊断阳性率已经可以达到 50% 以上。在可预见的将来,人工智能在 CNS 感染的辅助诊断中也将会起到举足轻重的效果。

总结

影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预后的主要因素是病原微生物的数量、类别以及个体的机体反应性,其中病原体的类别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近年来病原学检测手段不断进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诊断阳性率也随之提升。既往较难鉴别的隐球菌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疾病的诊断在新技术的应用后已经不再困难,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或可在将来的感染诊断起到巨大帮助。

编辑: may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