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毅教授接受丁香园采访实录

作者:xiaoyan   2014-06-06
字体大小:

施毅教授接受丁香园通讯员现场采访。

丁香园:施老师,总体来说,您是怎样看待国内的临床研究的呢?

施毅教授:国内一直很难拿出自己的循证医学证据,因为经费的原因,也是因为国内的医生和患者还不能很好的接受,所以国内的临床研究一直不能快速健康地发展,制定指南的时候很多只能参考国外的版本,碰到实际情况的时候,最多也就是根据国情添加“专家共识”,这是无可奈何的做法,就是因为我们没有自己的循证医学证据。

丁香园:那您所追踪的感染方面的研究有哪些进展?

施毅教授:主要的是我们正在努力向国外学习,建立自己的循证医学。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是不同的,后者在世界各地几乎都是通用的,别人的资料和方法都可以借鉴;但是具体到人群上,就有很多不同的影响因素,因此临床研究是不能照抄的。过去我们的指南只能直译国外的指南,再加以简化;近几年,我们在修改指南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我们自己的循证医学证据进行修改;如果没有自己的资料,我们也可以根据经验按照专家共识的方式修改,这样的结果,就是现在制定的指南更符合中国人的实际情况了。比如,我们中国的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推荐的药物就是青霉素,既有效又廉价,而国外首选的是大环内酯类,这是根据常见致病菌和耐药情况制定的。如果照搬国外的经验就不行。

丁香园:国内各项指南的制定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呢?

施毅教授:其实这是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比如,我们关于哮喘的指南在1988年就有了,那时还称作“哮喘的定义、分级、诊断和治疗规范”,然后根据历年的研究成果和循证医学证据进行修改,才形成现在的指南修订版。国外也是经过了这样的过程的,每隔一两年就进行修订。在修改我们自己指南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根据自己的循证医学证据有选择的参考,否则容易被国外的指南误导。

丁香园:您在自己的领域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研究,您能谈谈您在科研方面的经验么?

施毅教授:

首先,我们的医生要定位准确,不能高不成低不就,要根据自己的实际环境和兴趣所在制定科研目标,不能因为身在小医院就完全放弃科研,也不能因为在大型医院就好高骛远,说实话,国内现在的科研条件还不适合青年学者进行很多非常创新的研究,总之,做科研要力所能及,尽力而为。

其次,做科研关键是抓住一个点,进行深入的研究,而不要做覆盖面很广的肤浅的研究,这样就不至于精力分散,可以明确一个因素、肯定一个结论、说明一个问题,就是“confirmed”。不能到最后做出来的研究是泛而不精的,这样你就成不了权威。

第三,如果是做临床研究,一定要紧跟国际上的进展,同时还要争取更高的平台,争取有机会出国,或是到比较大的研究机构或是医院,或是拿到比较大的课题。虽然国内的机制不允许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完全分开,但是这样也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我们临床医生可以在医疗实践中发现问题,再进行研究解决问题,这样的科研更具实用性。国外也有很多这样的临床研究,看似简单,但是做得非常细致,解决了一些细节问题。比如对某一种药物的研究可以深入到具体的剂量、疗程、影响因素、不良反应等方面。这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

所以,我就希望国内的医生要有自己的想法,要有创新,善于从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然后抓住一个点进行深入的研究。


(图 施毅教授)

  施毅,男,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现任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呼吸科、南京军区呼吸病研究所主任。兼任美国胸科医师学会资深会员,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感染学组成员,全军呼吸专业委员会常委,江苏省呼吸病学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呼吸病学会感染学组组长,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系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市医学会结核和呼吸专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军区呼吸内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南京大学医学院、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导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导师。《医学研究生学报》副主编,《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国际呼吸杂志》编委。获得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各一项。发表科技论文60余篇。主编出版专著《现代肺部感染学》、《现代呼吸系统急诊医学》、《现代呼吸病治疗学》、《现代肺部真菌病学》、《呼吸内科门诊手册》等。获全军优秀科技人才津贴,南京军区科技英才称号。研究方向为肺部感染,呼吸衰竭及人工机械通气治疗,支气管哮喘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编辑: 袁小燕    来源:丁香园

声明:

1.丁香会议频道仅负责发布会议信息,如需参会、获取邀请函或会议日程,请与主办单位联系

2.部分会议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您发现信息有误,请联系meeting@dxy.cn纠错

3.如您发现信息不全,可点击Google搜索更多

4.更多服务信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