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医学时代强调总体的临床证据,而临床的个体的复杂性,以及个体的遗传背景和环境因素的差异性,可能决定很多患者应该实施个体化治疗。尤其随着基因测序成本的下降、各种生物标志物的出现,计算机计算能力的大幅提升,“个性化医疗”越来越成为可能。
随着细胞与分子技术的发展,对疾病的分类分型、个体对药物反应的异质性逐步得到阐释,新的分子分型,以及药物反应性差异得到阐明。尤其是基于生物标志物(Biomarker)的研究成为肿瘤、心血管等领域重要的热点。Biomarker不仅指导疾病的诊断,同时对治疗方案的个体化决策、用药监测,甚至预后的个体化判断也起到关键性作用。在肿瘤领域,除经典的VEGF,EGFR突变,K-ras, HER2外,近年来ALK,ROS1,c-met,PI3K,mTOR,HSP90....等大量靶点的涌现,带动了个体化治疗的热潮。在心血管领域,通过检测相关代谢基因的多态性,可以精确预测药物的反应性,减少抗血小板或抗凝治疗带来的出血风险。在内分泌代谢领域,个体化达标的治疗策略,也呼声甚高。个体化治疗的思想逐步渗透到诸多临床领域。2012和2013年,个体化用药研讨会已成功举办两届。今年,本会议将继续邀请国内顶尖专家分享个体化治疗最新动态,以及个体化治疗应用的难点与要点,推动我国个体化治疗思路的拓展,为相关专家和行业领导者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