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论坛:指南与实践-临床危重复杂病例研讨会(GAP-CCBC)项目简介
海峡论坛访谈专家:徐亚伟、张亚臣
张必利:尊敬的专家同道,医生朋友们,大家上午好!今天荣幸请到上海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心内科徐亚伟主任参加东方直播室,我们知道徐主任在冠心病介入里面是权威知名专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我们第二位嘉宾是上海新华医院心内科张亚臣主任,在冠心病介入里面也有很深的造诣,我们今天请到两位嘉宾一起和我们探讨一下从指南到实践。首先请徐亚伟主任介绍一下这届海峡论坛的主旨,大会的主要内容和议题,下面我们请徐主任介绍一下。
徐亚伟:非常感谢张主任的热情介绍。
今天在东方直播室和大家就关于海峡两岸论坛的相关问题做一个交流,大家都知道海峡论坛到今天为止已经很多届。从前一代到我们这一代,我们的宗旨就是携手两岸,聚焦指南与实践,主要的议题是我们携手两岸,共创和谐的学术气氛。第七届东方会海峡论坛由上海市医学会和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同时有台湾诸多单位,尤其台湾心血管学会、台湾心血管介入学会共同主办。同时聘请了很多华人医学大师,以前我们有台湾、香港,甚至澳门、新加坡的一些华人大师在论坛上做过很多精彩演讲。从论坛来讲有三大部分,第一大部分是来自华人医学大师的讲座,主要是当今最新的临床试验结果以及最新的指南解读。第二部分主要根据指南结果,我们有一个GAP-CCBC,就是从指南到实践,基于病例的讲座,综合起名叫GAP-CCBC,也就是指南与实践-临床危重复杂病例研讨会,都是很有建树的专家把临床案例带给大家。大家知道指南也许只有一部或者两部,还经常在修改,但不能涵盖很多的临床实践,各地的实践在临床中有其特色,台湾的专家他们的病例有台湾的特色,这种特色有深厚的美国痕迹,就是说台湾的教育体系与美式教育体系相符。香港的病例我们看了之后,有浓厚的英式痕迹,也就是说他的医学教育体系与英国教育体系相符。我们大陆是各种各样的体系并存,比如说医学教育体系现在有八年制、七年制、六年制、五年制,现在又提出五加三。大陆最大的特点是病例很多,各种各样的复杂病例呈现在会上可以解决很多问题。第三,我们看到有很多青年,在青年论坛有关于一些危重疑难病例的讨论,大概是这三个部分。
这是我简单介绍的论坛情况。
张必利:谢谢徐主任给我们系统介绍了这次海峡两岸论坛的主旨内容和话题,让我们对海峡论坛的了解更加深入,希望这一届海峡两岸论坛圆满成功。
今天的主题就是探讨从指南到实践,就是危重、复杂、疑难病症的处理,这也是今天的主要话题,徐主任和张主任在冠脉介入都是权威专家,我就有个问题。在冠心病CTU的介入当中,如果一个病例是前降支开口,这个病变钙化,血脂完全正常,这样的病例如果选择做介入治疗,首先选择前向还是逆向,根据个人经验选择为什么作为首选?
张亚臣:这样的病例在冠脉介入也是常见的,前降支血管选择导丝首先需要考虑效果,再一个要考虑安全性,所以我们一般从相对比较软一点,比较熟悉的导丝开始。我一般选择CAT50,软硬相对适中,在微导管下看看是否可以通过病变。因为钙化比较重,就看看球囊是否可以扩开,如果小球囊可以扩开,再逐渐加大力度,如果不能扩开,有条件的情况下用其他方法慢慢变大。我们做的时候一定要细心,不要导致导丝穿破和并发症的问题。如果这样的导丝过不去,我们当然要选择硬的导丝,用这样导丝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导丝的头端要在视野范围内,千万不要穿出血管壁。一旦成功的话,这样的病例可能选择支架,要注意是否盖到左主干,根据病人的情况选一个适当的策略。
徐亚伟:张教授讲得很精彩。实际这样的病例我们经常会碰到,原则上是这样的,对CTU病变首先要评估怎么做,第一个问题我们评估以后要看一下造影的结果,造影结果正如刚才张必利教授讲的病人特点是前降支开口,看不到痕迹,左主干正常且钙化。充分给我们提示这个病人进行前向治疗比较困难,因为CTU现在无非是前向治疗和逆向治疗两种方法。现在要用逆向的方法,那怎么办呢?要看侧支循环,我们从后降支选一个间隔部的侧支来做可能性更大。为什么要做逆向呢?最关键的问题是我们在做前向的时候,如果用导丝没有附着点成功的可能性很小。如果用比较硬的导丝,或者说我们去扎,反复在同一部位或者不同部位会造成内膜损伤,如果引起后续并发症对病人可能是灾难性的后果,所以从安全角度和手术操作选择逆向是比较合适的选择。怎么做呢?第一级、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技术肯定是这样的,首先肯定有一个引导导丝,把它送到侧支里面去,同时也选择很好的微导管,选择比较小的微导管进行操作,通过微导管把我们需要的导丝位置放好以后,再选择看情况,比较硬的话就选择比较硬的导丝去扎,有些情况下用普通导丝也可以通过,这和个人的选择和操作有很大的关系。今天下午4点到6点是我们医院向大会导管室进行转播的时间,本次大会有三家医院进行转播,我们主要任务是CTU病变,我们准备了十几台CTU,同时联手日本和台湾专家,一起携手把这些病例奉献给大家,请大家拭目以待。
张必利:刚刚徐主任和张主任两位专家针对这一类特殊复杂的CTU病例讲了一些自己的经验,张主任重在导丝的应用选择方面首先可以选择CAT50比较硬的导丝循序渐进,徐主任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首先进行逆向,这样可以避免一些并发症,并结合病人的情况来做决策,都讲得非常好,对我们广大同道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下面我还想请教两位专家,最近美国SACSHI在急性心肌梗死指南里面提出了对急性心肌梗死等高危病人在PCI中是否要使用IBP,过去在欧美指南认为是IBP是一类推荐,最近指南中已经把IBP的适应症降到二类适应症,在你们中心在个人高危病例抢救当中IBP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呢?
张亚臣:现在对IBP应用也是持有两种观点,按照传统观点对高危病人,尤其是心梗和血源性休克使用IBP,对抢救病人的生命起到很好的作用。但是现在也有一种观点,医生认为IBP双向之后,对病人的远期愈后效果并不像想象那么好,因为有一些并发症的存在,对于整个生存率和病人的整个愈后没有明显的效果,所以目前存在这两种观点。对我们来讲,因为像我们中国这种情况心梗病人和危重病人比较多,所以IBP还是应该及时安装上去,对于病人血压的恢复,渡过危险期可以提供非常好的效果。当然装上IBP以后并发症的出血、血小板下降,我们临床医生应该观察,尽量减少并发症发生。
徐亚伟:当前各种指南在修订,但仍然有很多困惑,关于IBP在临床的使用,尤其在血源性休克的适应症减少了,这可能和新的临床试验推出有很多关系。IBP是我们心内科医生比较重要的助手,但现在抢救手段越来越多,欧美这方面推出比较多,试验比较多,指南修订也比较快。比如说现在IKMCO,过去主要在外科使用比较多,现在我们看到内科也在使用,记得今天要来一位台湾的王院长,他说内科在外科的帮助下使用IKMCO辅助仅仅需要8到10分钟左右,因此技术上不存在问题,但在我们国内心脏介入治疗还受到限制。SFDA在国内也没有美国审批的新技术,所以现在新的东西还没有用到临床上,心血管的介入医生只能把IBP泵用好,减少并发症,尽可能在这种情况下挽救病人的生命,这样根据指南和实践结合起来,指南变了,我们跟着变,有些东西跟不上怎么办呢?这恰恰就是我们海峡论坛所要讨论的论坛之一。主要是加强两岸合作,加强指南推荐,加强临床病例讨论,共同提高两岸的临床水平,这是我们的宗旨。
张必利:谢谢徐主任和张主任的精彩回答,最后请徐亚伟主任介绍一下海峡两岸请的专家有哪些,因为我们知道海峡论坛现在办得非常好,群星璀璨,含金量非常高。
徐亚伟:非常感谢张主任提的精彩问题。海峡论坛到今天,我们这一代人已经做了很多年,从05年开始在国际会议中心已经做到一个主会场,四个分会场的规模,两岸之间交流大家非常关注,热情参与,后来东方会开始以后就纳入了东方会里面,在东方会更大的平台下交流的层面越来越高。同时海峡论坛还影响到国内其他主要的大会,纷纷设有海峡论坛,比如说长城会、南方会、CRT等等,这一块都是目前现积极参与海峡论坛的有志者推进的,同时上海作为前沿阵地做了很多工作。海峡两岸除了国内一些,现有活跃在学术界的主要领导和专家之外还有海外的专家,本次率团参加海峡论坛是台湾心血管理事长,心血管理事会下面还有各个分会,各个分会的领头人叫主任委员,跟我们有些不太一样,有时候介绍台湾某个主治医生,我们想怎么主治医生到了大陆,所以他可能就是病房主任,或者是医生的头,他和我们主治医生是两个概念。这次理事长带领心血管下面各个分会,相当于中华医学会各个学组一样,比如介入学会的委员、秘书长等等,充分说明来的专家层面很高,而且都是以学会的形式来参加我们东方会。另外除了台湾以外,还有香港蒋教授,他是香港心脏病学主席,又是伊丽莎白医院院长,大家也知道还有陈淮新(音)教授,他是新加坡主席,另外还有澳门的邓教授是澳门的主席。总之来讲我们海峡论坛来的专家都是以学会为背景来整体参加东方会,使我们东方会海峡论坛有一个很高的论坛,同时希望广大专科医生在海峡论坛上进一步获益,进一步提高。
张必利:谢谢徐主任刚才介绍了本次论坛邀请的大腕专家,希望广大同道有兴趣关注我们的论坛,谈到海峡论坛,今天东方直播室上午第一集到此结束。
张必利:尊敬的各位专家同道,各位医生朋友,大家上午好,
我们今天有幸请到第二医科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心内科副主任梁春教授,我们知道梁教授在冠心病介入治疗造诣非常深,抢救了很多危重疑难病例,另外在高血压和高血脂造诣也非常深。第二位嘉宾是上海市东医院副院长张书富,他在冠心病介入治疗是权威专家,有几十年的介入治疗经验,我们希望这两位专家带来自己的经验,希望给同行们一些指导。首先请梁春主任介绍一下本次动脉粥样硬化论坛的主旨,这次论坛的主要内容和学术交流话题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