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论坛:神经内分泌阻滞
心力衰竭论坛访谈专家:周京敏 施海明 王骏
黄东:非常感谢各位参会专家参与此次东方直播室的现场直播。我们今天直播室有幸请到三位著名专家,周京敏教授、施海明教授、王钧教授,就心力衰竭论坛的内容进行交流。我今天想问第一个问题的是周京敏教授,您认为本届东方会心力衰竭论坛有哪些热点,或者跟以往相比有哪些不同热点需要关注呢?
周京敏:我们论坛本着服务临床的宗旨,重点关注心力衰竭的治疗方面的内容,这里牵涉到心梗以后的心衰以及大家认为非常重要的失血分数过低的心衰。还有药物,比如这几年在心血管,尤其在心力衰竭有讨论,尤其对老年人的心衰,随着全球老龄人口的增加,我们对老年心衰也掀起了讨论,我们这一届内容比较广泛,都是基于临床。会议内容也是当前心力衰竭最好的认识,这个会议能够为我们临床医生提供非常好的帮助。
黄东:从周教授的讲话内容中间我们可以看到本届心衰论坛非常丰富,我想无论是对刚进入心血管领域的医生还是年纪比较高的医生都可以学到非常多的内容。下面问一下施教授,您觉得目前在我们中国心力衰竭的现状,或者和国外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施海明:差距主要在非药物治疗。心力衰竭作为心脏病中后期阶段,这样的病人有很多,而且大多数在基层人员相对比较多,广泛接受药物治疗。从药物治疗的角度来讲,80年代开始主要用β阻滞剂,这些理念一般医生都已经接受,所以从药物治疗的角度来讲我们跟国际之间没有什么很大的差距。要有差距只是理念出现产生差距,才会方法出现差距。主要差距是在非药物治疗,比如像CRT、CRTE、三腔起搏,还有心脏辅助装置,这些对经济有非常强大的依赖,还有一个是技术的要求很高。有的技术国内刚刚引进,葛院士做了国内第一例,是在刚刚起步阶段,但国外像这样的技术已经差不多将近十年了,在临床上进行实践,所以主要是这个原因,可能我们跟他们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差距不是很大。
黄东:从施教授的发言中我们知道,目前中国心力衰竭治疗领域还有很多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努力的地方。我们从今年的学术会议和文献上知道,目前国际上对心力衰竭的管理还是放在病人的综合管理上,下面问一下王骏教授,您认为国内在心力衰竭的治疗方面对于病人的管理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王骏:除了临床治疗和器械治疗之外,更大的差距在慢性心衰的管理上,我们现在一个现象,现在慢性心衰整个患病率在增加。基于两个原因,一是老年人现在随着年龄越高,心衰本身的发病率就在增加,上海这样的大都市,整个老龄化非常严重,所以本身慢性心衰的患病率就在增加。第二,我们通过医学的发展,现在比如心梗,心肌梗死存活的病例越来越多,我们通过有效的治疗方法把一个矛盾转化为另一个矛盾,我们现在面临慢性心衰整个患病率在逐年增加。
第二个矛盾,因为资源配置的问题,还有医院侧重点的问题,所以大量的心衰可能几乎集中在两级医院比较多,现在两级医院也比较少了,像我们医院慢性心衰非常难住院,更多在急诊或者在社区,所以我们怎么样把慢性心衰和社区结合起来,让整个防治阵地下沉到社区,让社区医生更好地来管理这一部分的慢性心衰人群,我们两位坛主都在这里,肯定是慢性心衰将来在社区综合管理上非常具有前景,也是非常重要的发展方向。我注意到今年东方会特别成立了一个预防学组,慢性病管理上需要和预防学组交叉,整个慢病管理单纯靠我们心内科医生去呼吁远远不够,还需要政府的支持,还包括疾控中心的关心和支持,包括街道的关心和支持,更多是怎样把现在规范化的诊治理念传达给社区医生,这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还有现在有的时候遇到一个非常矛盾的情况,中国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国家和地区,因为我们还存在大量的中草药,中药在心衰的治疗领域到底前景怎么样,循证医学证据怎么样,对我们学习西医的人不了解,不了解不代表不能用或者乱用,现在确实存在中药和西药在交替治疗慢性心衰,将来中成药怎样应用到心衰,能够有我们自己更多的证据,这对于慢性病防治也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黄东:非常感谢王教授给我们大家做出非常完整和全面的心衰管理的总结,我想通过这些总结,大家知道以后我们要把心衰疾病完全控制好还是任重道远。刚才王教授提出问题,中国原创性心衰研究在国际上非常少,周教授,您认为国内开展心衰研究主要的障碍是什么呢?
周京敏:主要是两个问题。一个是研究单位怎么来选择,如果我们选择三级甲等医院,因为我们资源周转非常快,慢性心衰病人周转时间非常长,所以很多医院限于周转的关系,病人的选择比较少。如果我们选择基层医院,他们没有经过培训,很多病人没有看到。这两者如何结合在一起是我们需要探讨的内容,让基层医生拥有科学的头脑,或者让三级甲等医院的医生拥有更多的时间,这方面应该不错。对中国研究心衰来讲,最近几年我们中国医生也越来越多参与了国际性协作,有一些慢性收缩性心衰的研究我们完成得非常好,最近有一些关于保存的心衰国际上也有研究,我们也部分参与,我想这些在以后的工作当中需要各级医院的同道一起来参与,才能完成得更好。
黄东:刚才周教授对我们目前中国心衰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下面问一下施教授,今年东方会设置了转化医学论坛,如何把实验室结果转化到临床,变成对临床医生有帮助的信息,这其中应该怎样填补呢
施海明:转化医学用到临床医学比较明显就是BMP的测定,转化医学好大一部分做生物标记物比较多,主要从肿瘤开始。我们心血管在这之前就是TMT作为心肌梗死非常有用的标记,而在心衰方面以前一直没有一个很好的标记物,以前我们诊断就是靠临床诊断,要么就是复制,主要是靠临床表现症状和体征,没有很好的生化指标。自从BMP有了以后,我们对于心衰有了比较好的量化指标。BMP可以评价严重程度,还可以评估病人的愈后怎样,所以在我们心衰领域比较成功就是BMP生化检测。至于其它方面转化率方面基础研究比较多,主要还是针对动脉粥样硬化,单纯心衰转化研究目前比较少。
黄东:刚才施教授已经把心衰领域伟大的进展做了非常详细的介绍,下面问一下王骏教授,您认为在临床上我们使用BMP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因为我们知道年轻医生碰到一些病人知道用BMP来检测,如果BMP处在500以下100以上的灰色地带应该怎样鉴别诊断呢?因为相对于冠心病而言,心衰是最难药物治疗的疾病。
王骏:这是临床比较实际的问题,现在类似于心衰来急诊或者入院的病人量还是比较大,首先我们看2012年ESC指南里面也讲到,现在本身在心衰的诊断方面如果是根据他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来诊断缺乏特异性,所以我们很难根据病人的症状和体征给非常明确的心衰诊断,所以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现在手上确实相对比较好的标记物就是BMP。年轻医生在出现类似于心衰的症状和体征,我们当然首先意识里面要有这么一个概念,就是说我对这样的病人可能需要给他做一个检查,但是做这个检查的时候,我们也要充分考虑到BMP不能说高了就一定是心力衰竭,因为它确实跟我们医生说的一样,它还存在灰色地带,BMP一般在500到1000之间,随着年龄的因素,本身BMP水平就会增加。第二个比较常见就是肾功能不好,肾功能不全的病人,确实有些病人有慢性身功能不全,这个时候BMP水平也会增加,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慢性疾病,都有可能造成BMP水平的升高,所以临床上在做一个心力衰竭诊断的时候,我们一定说是一个综合性的全面诊断的方法,除了我们临床症状、体征、BMP水平以外,我们说传统心电图的检查、胸片的检查、超声和心电图的检查很重要,这些千万不要忘记。心电图是最传统的,一百多年了,虽然说在心衰诊断上没有特异性,但如果说完全正常,那这种情况下心衰的可能性也是相对比较少,所以我们还是要利用传统的一些检查方法来进行综合诊断。
黄东:其实心力衰竭无论从诊断和治疗都有非常大的学问在里面,由于心力衰竭是中国公共卫生非常大的负担,所以也是目前的研究热点和难点。最后问一下周教授,您对将来中国心力衰竭有什么新的展望。
周京敏:干细胞肯定是一个方法,可以替代一些死亡的心肌细胞,发挥正常的心肌细胞功能,这可能是一个研究方向。第二是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的机制认识,我们目前对心梗以后的分数降低的心衰了解比较完善,但是分数不太低的心衰病理生理机制不了解,这样治疗也没有针对目标,所以也是一个研究非常大的重点。在临床上来讲,我们目前另外一个研究基础之上,也是临床实践很重要的内容,可能是指南和实践之间的鸿沟和距离的问题,指南写得很好,我们在具体的临床病人差别有多少,比如前两年美国说和指南符合就是多少,实际非常重要,符合程度越大,心衰愈后达到的改善越多,这方面国内做得可能不够,所以以后在临床研究也好,或者在临床指南的推广和普及方面,应该是做很多工作,可以缩小不同医院的差距。还有一点,对心衰也是重要的一条,就是心外科的治疗,现在随着技术的发展,对于一些晚期心脏瓣膜治疗可以放缓手术治疗,甚至采用经皮瓣膜治疗,这些都应该是心衰临床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总结起来,我觉得我们心衰研究虽然这么多年取得很多进展,但还是任重而道远。
黄东:非常感谢今天三位教授来到我们直播室,对我们心力衰竭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提出非常好的总结,我想各位参会代表肯定可以通过本次东方会心力衰竭论坛学到非常多的知识,非常感谢三位教授来到我们的直播间,也非常感谢大家关注我们的东方直播室,谢谢大家!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