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丽教授:红色肿物的皮肤镜表现

2019-04-27 22:02 来源:丁香园

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五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于 2019 年 4 月 24~28 日在广东省珠海市珠海国际会展中心召开。本次会议主题是「引领学术,共创未来」

与会期间,上海市皮肤病医院王秀丽教授就《红色肿物的皮肤镜表现》进行了分享。

640.jpeg

图 王秀丽教授

众所周知,在皮肤科临床中,红色肿物并不少见,但其可能是良性或恶性肿瘤,也可能是非肿瘤性皮损,仅靠肉眼观察不易诊断和鉴别。

皮肤镜作为一种非侵袭性在体诊断技术,具有快速、便捷、无创的特点,可以清楚的看到表皮及表皮以下的亚微结构、血管形态及分布 。本文将分别从肿瘤性红色肿物非肿瘤性红色肿物两大方面来阐述,提供部分红色肿物的皮肤镜诊断要点和鉴别诊断。

肿瘤性皮肤病:这类疾病包括血管性肿瘤、皮肤鳞状细胞肿瘤及其他来源的肿瘤等。

血管性肿瘤包括真性肿瘤、反应性增生、发育异常等,可分为血管瘤、血管角皮瘤、化脓性肉芽肿、血管肉瘤等。

血管瘤中,儿童最常见的血管病变是婴幼儿血管瘤,成人最常见的血管病变为樱桃状血管瘤。婴幼儿血管瘤和樱桃状血管瘤皮肤镜表现比较类似,皮肤镜下的特征都是存在腔隙结构,即边界清晰的圆形、椭圆形或多角形均质红色、红蓝色、紫红色区域。这些区域对应的病理是真皮乳头内扩张及充盈的血管。血管瘤局部形成血栓呈现蓝黑色时,需要与黑色素瘤鉴别;另当皮损为均质性紫黑色,表面出现蓝白幕时,需要与蓝痣鉴别。

640-1.jpeg

化脓性肉芽肿,又称小叶状毛细血管瘤,其典型皮损为:发展迅速的红色结节或息肉状物,易破溃、出血,常被认为与血管反应性过度增生有关,如外伤和刺激。皮肤镜特征表现为红色均质区、白色领圈征、轨道征、彩虹征、出血、血痂等多种模式。不同的皮损,可以出现多个特征的组合。

当化脓性肉芽肿出现均质结构+血管结构时,需要与皮肤恶性肿瘤鉴别,如无色素性黑色素瘤、基底细胞癌,但后两者往往缺乏轨道征等特征,所以在皮肤镜特点不典型时需要综合考虑病史,必要时需要组织病理来鉴别。

640-2.jpeg

除了血管肿瘤外,还有其他来源的皮肤肿瘤可表现为红色:这类疾病包括皮肤鳞状细胞肿瘤、基底细胞癌、黑色素瘤、汗孔癌、转移癌等。

皮肤鳞状细胞肿瘤包括日光性角化病(AK)、鲍恩病、侵袭性皮肤鳞癌。日光性角化病,临床表现为红斑或棕黄色鳞屑性斑块,是日光长期暴晒皮肤所引起的一种角质形成细胞性肿瘤。

日光性角化病(AK)可以发展为侵袭性鳞癌,并发生转移。国外文献报道有 27%~53% 的侵袭性鳞癌是由 AK 发展而来。对 AK 的早期诊断,尤其对皮损严重程度的判断,并予相应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根据病变程度,AK 可分为 3 级,具有不同的皮肤镜特点。AKⅠ级皮肤镜下呈红色假网状模式,Ⅱ级对应的皮肤镜表现为靶样毛囊,即红色背景上可见黄白色、角化、扩张的毛囊开口。进展为Ⅲ级后,皮肤镜表现为中央角质物、糜烂。中央角质物与糜烂的出现强烈提示高级别的 AK,值得临床注意。除了用于 AK 的早期诊断、严重程度的评估,皮肤镜也可监测 ALA-PDT 治疗 AK 的疗效观察,避免了过度治疗和治疗不足,实现精准化治疗。

鲍温病是原位鳞癌,皮肤镜表现为盘绕状血管,簇集分布的血管模式,表面黄白色鳞屑。需要注意的是,盘绕状血管有时需要借助高倍镜才可观察。

侵袭性鳞癌包括高分化鳞癌、中分化鳞癌及低分化鳞癌。高分化鳞癌皮肤镜特征表现为中央黄白色角质物、周围不规则线状血管、珍珠样结构 ;中分化鳞癌皮肤镜特征常见的为弥漫黄色至棕色无结构区,可伴有溃疡、外周袢状血管;低分化皮肤鳞癌表现为缺乏角化,多形性血管模式,偶尔外周白色无结构区域。这些特征性皮肤镜模式,可以作为临床观察的补充、协助活检定位。

640-3.jpeg

基底细胞癌,皮肤镜表现为红色无结构区域、乳红色区域,分支状毛细血管扩张等特征。转移癌皮肤镜特点:多形性血管模式。脐周、胸部结节、肿物有时候是恶性肿瘤的唯一表现症状。

除了肿瘤性皮肤病,临床还有一大类非肿瘤性非特异性的红色肿物,如寻常疣和感染性肉芽肿等。

寻常疣常表现为多数紧密排列的乳头瘤样结构,乳头状瘤中心可见红色点状、发夹样血管,血管周围绕以白色晕,似蛙卵样,常伴有出血及毛细血管血栓。感染性肉芽肿,感染皮损可表现为顶端污秽肿物,表面血痂,边缘线状血管,沿淋巴管走形时,数量可为多个。

综上所述,皮肤红色肿物均具有各自不同的皮肤镜特征,对这些疾病皮肤镜表现的认识,将有助于提高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

>>>>>>>>>>>>>>

想跟王教授学习更多皮肤疾病诊疗知识? 那就来《上海市皮肤病医院痤疮学院》学习吧!

跟秀丽教授,学痤疮实操

点击链接 ,直达在线学院!

屏幕快照 2019-04-27 下午9.11.32.png

学术审核|王秀丽教授

编辑: zhangyux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