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园 | 丁香通 | 人才 | 会议 | 药学 | 博客  
 点击次数:

上海大学研制成功黄曲霉毒素三次“打针”检测技术

转载请注明来自丁香园
发布日期:2008-08-26 13:16 文章来源:中华医学会
分享到: 收藏夹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开心网 豆瓣社区 人人网
关键词: 上海大学 黄曲霉毒素 检测技术   点击次数:

知道吗?一粒严重发霉的玉米,可令两只小鸭中毒死亡。隐藏在这一现象背后的元凶,就是玉米中所含仅40微克的黄曲霉毒素。日前,针对这一毒素的快速简便现场检测方法已被上海大学生命学院专家研发成功。该定性检测技术将大大缩短黄曲霉毒素检验时间,有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多层次、多环节的食品检测。 

据了解,黄曲霉毒素是一种剧毒物质,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为I级致癌物,若长期摄入将会诱发肝癌以及肿瘤等病症出现。然而,黄曲霉
毒素的污染十分广泛,存在于食品和饲料的生产、运输、储存、加工及销售等各个环节。我国和世界各国在对食品的检测中均制定了黄曲霉毒素限量标准以保障广大消费者的健康。然而,一方面国家建立了严格的标准;另一方面,相关的检测技术却一直存在操作复杂、耗时长、精准度不高等问题,给现实中的监控带来一定困难。  

国际上,最先进的技术是采用基于免疫亲和柱的荧光光度测定法,尽管灵敏度高、快速、简便,但费用高昂,其中所用一次性耗材单价甚至高达160元,很难大范围推广应用。同时,现有检测方法大都在实验室展开,食品安全检验流程脱离实际需求。  

如何结合我国现实需要,发展快速有效的黄曲霉毒素检测技术?2002年起,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陈宇光领衔展开研究,并取得相关成果。陈教授演示的整个检测流程,简单说起来,就是三次“打针”———第一“针”,将检测物的萃取液打进免疫亲和柱内,让样本中可能含有的黄曲霉毒素牢牢吸附在免疫亲和柱上;第二“针”,打入纯净水,将样本中其他物质进一步冲洗干净;第三“针”,打入洗脱液,将免疫亲和柱上吸附的黄曲霉毒素“剥离”到试管中,再将其直接放入便携式荧光检测器内就可观测到“有”或“没有”的结果。全程不超过30分钟,所花的费用也不过数十元。可检验的物品从猪肉、玉米等固体,到牛奶等液体,范围十分广泛。  

据专家介绍,这一新的检测方法灵敏度高、操作简易安全、耗时短,可检测多种主要黄曲霉毒素,重复性良好。我国拥有大量个体生产者,有数量众多的养殖、饲料、食品生产企业,都常常需要在现场取样检测以实时监控食品安全,因此,这一新检测技术的出现更符合我国国情需要。这一方法使食品安全监控可在超市、养殖户家中等场所展开,为食品“从田头到餐桌”的全过程安全监控提供技术保障。上海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食检中心微生物室主任顾鸣:该技术是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成果。在检测过程中,它具有快速、灵敏、操作简便、适合现场检测使用等特点。同时,与国外同类技术产品相比,它在保证检测质量的前提下,成本大幅降低。

编辑: sd 作者:丁香园通讯员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