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园 | 丁香通 | 人才 | 会议 | 药学 | 博客  
 点击次数:

李兰娟院士:我国感染病的现状及防治策略

转载请注明来自丁香园
发布日期:2008-09-12 16:24 文章来源:第十届全国感染病学术会议组委会
分享到: 收藏夹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开心网 豆瓣社区 人人网
关键词: 李兰娟 感染 现状 防治 第十次 全国感染病学术会议   点击次数:

3 未来我国感染病的防治策略

感染病的防治是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是一项十分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整个社会乃至国际间的共同努力。我国应在以下几方面深入开展工作。

3.1 提高全民族的防病意识:

感染病特别是传染病是否流行,与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每个社会成员的健康状况、防病意识直接相关。要重视并加大对感染病防治方面的教育和宣传力度,这是控制感染病的根本方法。

3.2 增强专业人员的快速反应能力:

医护人员和疾病预防控制人员除了应具备丰富的医学专业知识外,还应掌握各种感染病的流行情况以及疫情暴发时的应对措施,定期进行针对突发传染病的快速反应演习。上述专业人员处在防病抗病的第一线,应该是疫苗的首批接种对象。保证他们的身体健康,提高工作效率是控制感染病的重要保证。

3.3 逐步改进医疗设施体系:

WHO 最近对14 个国家的55 所医院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有8.7% 的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在发展中国家,有40%的医院感染可以通过改善医疗环境而得到预防。

3.4 加强药品及药物添加剂的管理:

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不仅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同时使人体微生态失衡,导致体内正常菌群或周围环境的非致病菌冲破机体免疫屏障,形成内源性感染。因此,应对各级医务人员进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培训,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定期检查带菌情况。同时,应加强药政管理和药品质量监督,健全新药审批制度,凭处方购买抗菌药物,严禁将医用药物与农牧用药混用,以免产生耐药性。

3.5 加强动物源性传染病的监测:

动物是许多人畜共患病的储存宿主和传染源。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变得更加密切。掌握野生动物体内的微生物种群及其变化规律,掌握人畜共患病在动物体(群)的分布及流行态势,有助于制订相应的防治措施,防止人畜共患病的流行。

3.6 建立有效的实验室预警监测网络:

充分利用传染病重点实验室强大的技术力量,建立病原微生物标本库和数据共享平台,揭示分离菌株之间的流行病学关系,进行传染源追踪和传播途径分析。同时,发展快速、敏感、特异的病原微生物筛查技术、方法和试剂,在新发传染病暴发后的第一时间,排除或明确可疑病原体,缩小检测范围。

3.7 深化感染病的基础研究:

可靠的病原体鉴定方法的建立有赖于深入的基础研究。以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为代表的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应用,加快了人类认识各种病原体的进度。通过比较生物学方法,可望找出病原体特异或共同的药物受体或药物作用靶点。越来越丰富的病原体基因组信息的获得,为新型疫苗的研制打下了基础。元基因组学的理论与方法为人体微生态研究和益生元药物的研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3.8 大力推广使用疫苗:

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有力的武器,因其作用持久,可达到几个月、几年甚至终生的保护效果。通过接种天花疫苗,已在全球彻底消灭天花病毒,而所用的疫苗费用远不及天花流行所造成的损失。因此,政府及卫生防疫部门应大力协作,全面推广使用疫苗,让每个人都认识到接种疫苗的重要性。

3.9 加强疾病监测工作:

完善网络设施,确保疫情实时直报系统的畅通,在疫情或可疑病例出现时及时上报有关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和当地政府,为防治和决策提供准确信息,便于政府部门及时采取措施。

3.10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与国外特别是邻近国家互通新发传染病信息,对那些有可能在我国暴发的新发传染病,要密切关注其研究进展,引进和建立相应的病原学诊断技术和方法,防患于未然。

编辑: xiaoyan 作者:李兰娟院士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