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卫锋:加强团队建设 提升科研实力
发布日期:2012-08-30 23:11 文章来源:2012年中国麻醉年会专刊
分享到:
点击次数: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副秘书长、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麻醉科主任俞卫锋教授
俞卫锋教授简介
俞卫锋,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麻醉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985年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军医本科,1989年师从于著名麻醉学家王景阳教授和著名的肝胆外科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吴孟超院士,分别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
学术任职:现任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候任会长,世界麻醉医师协会联盟镇痛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常委兼副秘书长,上海市医学会麻醉专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药理协会麻醉药理分会常委兼副秘书长,全军麻醉与复苏专业委员会常委等。并担任国内四本主要的麻醉学杂志的常务编委。任硕士生导师14年、博士生导师9年来,共培养硕士生24名、博士生21名,本人及领导团队承担1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科研任务,主编专著4部。共发表论文近200篇,SCI收录35余篇,有三篇在世界最著名的《麻醉学》 (Anesthesiology)杂志上发表。
研究方向为吸入麻醉药肝毒性机制研究、围术期肝保护与黄疸麻醉的基础临床研究、慢性疼痛的信号转导与基因治疗等。曾获国家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项,另获总后勤部“科技新星”、上海市卫生系统“银蛇奖”、军队院校“育才奖”银奖、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等各种奖励。
记者:俞卫锋教授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首先想请您谈一下,近年来我们对于吸入性麻醉药造成的不良反应,在预防与处理方面取得了哪些进展?如何做到最大程度地减轻麻醉药肝毒性带来的危害?
俞卫锋教授:首先应该承认吸入性麻醉药的挥发会给环境带来污染,患者将麻醉药呼出后直接排放入大气,客观上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同时我们也注意到该领域近年来发展迅速,出现了一些安全性方面表现卓越的新药,总体上看肝毒性实际上已经非常小,比如氟烷类吸入性全身麻醉药中异氟烷在肝脏的代谢率低,故对肝脏毒性小。吸入性麻醉药的肾毒性也应引起关注。
事实上对于麻醉药的安全性,我们主要关注长期安全性。对于麻醉手术对患者认知功能的长期影响,我们期望进行一些大规模多中心的临床试验,以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观察他们在行麻醉术后一段时间内,也就是他们入学后的情况,对其进行随访研究并得出结论。
记者:中医药麻醉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在本次会议的日程设置上也有所体现,您对中西医结合麻醉是否看好?将来的发展前景如何?
俞卫锋教授:中药麻醉在我们国家有悠久的历史,比如在汉代就已经发明出世界最早的全身麻醉方剂“麻沸散”,另外对于针灸麻醉(针灸镇痛)等技术也进行过广泛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
目前中医药麻醉最主要的问题与挑战在于如何鉴定其有效成分,因此,我认为中药麻醉如果说作为一种辅助性手段,还是可以接受的。
记者:科研水平的高低对于科室核心竞争力的建设显得至关重要,您能否简单介绍一下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麻醉科团队在这方面的经验?
俞卫锋教授:医院与医院,科室与科室之间的竞争,从院内、科内的角度来讲,就是日常诊疗行为,对病人如何进行处理;然而当我们从繁冗的日常诊疗中跳脱出来,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来看,对于不同医院、科室之间学科竞争力的高低,人们更加关注的是它的科研水平。
从整体而言,院内地位由临床确立,院外影响则由科研确立。在这方面,我们比拼的指标有以下三点:
一是基金:看这个医院、这个科室得到的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基金还是一般的院内、校内基金。
二是SCI:尽管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没有更好的制度出现之前,SCI仍然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判定科研水平高低的手段。SCI影响因子有它本身的局限性,比如心血管疾病研究比较多,影响因子比较高,有些科室就诊患者数比较少,研究数量少,影响因子自然就低一些。影响因子高,不一定水平就一定高,然而在同一学科领域内进行横向比较,影响因子高低还是有它很好的参考价值的。
三是奖励:就是看这个医院、科室得到了什么样的奖励,这种奖励和成果是国家级 (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省部级课题鉴定等)还是一般奖励。
具体到我们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麻醉团队,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
首先是明确主攻方向,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我们医院在专业设置上以肝胆外科为主,因此我们决定在吸入性麻醉药的肝、肾毒性方面进行探索。
其次是重视国际知名度,不仅要得到国内同行的认可,还要大胆走出去,争取提升在国际同行中更高的认知度。
第三,注重人才建设,一个高水平科研团队建设,说到底最关键的是人才。在同一个科研团队内部,还存在着分工与协作问题。有的团队成员思维比较活跃,理论扎实;有成员可能文笔较好、英文水平高,能够迅速将科研成果转化成文章,发表在高水平SCI杂志上。我们东方肝胆麻醉团队的几个不同研究方向内,都有各方面的突出人才,这种搭配对于我们团队建设非常有好处,可相互协作,比较顺利。
另外要提出的一点,是加强合作网络的建设,我们团队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都有密切的合作和广泛交流,与北京等地的科研院所、大学研究机构也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不仅如此,我们还积极加强对外交流,通过这种方式来提升我们的科研水平。
为了打造高水平实验室,前几年我们在硬件设施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这些年我们越来越感觉到硬件重要,软实力更重要。这些年来,我们团队中许多成员交换到其他的研究单位、大学或者国外的实验室、大学去学习一段时间,然后再让他们回来,这对我们科研团队的建设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积极作用。
此外,还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科研氛围,让年轻的医生觉得在这里搞科研有希望,不搞科研没有希望。对于科研制度的建设,要像临床工作一样,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对于科研经费的管理,我们提出要建立完善的经费管理制度,一方面确保为完成科研目标提供财务保证,另外一方面确保经费的合理分配与使用。
最后我想强调的一点,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是建立科研的诚信制度。在科学研究领域,造假、抄袭、剽窃等科研不端行时有发生,我们坚决抵制这种行为,我们团队的做法是通过相关软件,在数据库中对相似文章进行检索、对比,分析检测论文与国内外已发表文章的相似性,利用技术手段遏制了学术界的抄袭剽窃等科研不端行为问题。
记者:我们注意到您非常注重团队建设和对外交流,对于这些年我国麻醉事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越来越多地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请问您对此有何评价?
俞卫锋教授:我想这也是我们国家近些年来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际地位不断得到提升的一个缩影。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们在对外交流中往往是以借鉴国外同行的先进经验为主,现在这种情况已经有所改变,国外同行越来越多地开始向我们取经。毕竟我们国家人口众多,患者基数大,与国外相比更容易开展一些大样本量的临床研究。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提升,GDP已经在国际上排第二位,国家在科研经费这个部分也加大了投入,相信今后会取得越来越多的成果。
说到差距,应该指出的是目前我们发表的研究仍然是基础研究比较多,临床研究相对较少;近些年来有许多学生留学到国外,主要也是以实验室基础研究为主,希望今后临床研究成果能够更多。此外这些高水平研究只发表在麻醉领域内的几本顶尖杂志中,希望今后可以在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美国医学会杂志》 (JAMA) 这样的杂志上进行发表。
总之,我对中国麻醉事业的发展是非常有信心的,特别是这几年,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记者:2012年全国麻醉学术会议月底即将在重庆开幕,您能否对参会的年轻医生发表一番寄语?年轻医生应该在哪些方面得到加强和提高?
俞卫锋教授:我希望年轻医生拓宽思路,不能把视野局限在一个比较狭窄的领域,应该把握机会,多参加像全国麻醉会这样的交流活动,注重科研水平的提升。对于年轻的医生,我给他们总结出了一个公式,就是“1+X>S”,“1”就是一切为了病人,为每一位患者提供一流的质量和一流的服务;“+ ”就是我们要不断累加学习到的新的知识、总结新的经验和取得的新的成果;X代表未知,就是带着问题从事临床和科研工作,在重复中寻求变异,在个别中寻求规律,在正规中寻求逆反,在高新中寻求借鉴;>S就是超越,超越成功追求发展,超越自我追求团队,超越名利追求事业。
编辑: riset 作者:丁香园通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