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有大约2000万心力衰竭患者,其中6%-10%的患者年龄超过65岁。我国心衰的患病率为0.9%,即在35-74岁成年人中约有400万的心衰患者。这是十多年前调查的结果。最近的资料表明目前的患病率可能在2%-3%,心衰患者人数在800万至1000万,并呈逐年上升趋势。这是一种威胁生命的疾病,大约有60%的心力衰竭患者在确诊五年内死亡。规范心衰诊治,挽救患者生命,节约医疗成本,是医学界迫需解决的课题。
胡大一教授发言
“心力衰竭是一种致命性疾病,大约一半心衰患者会因此而死亡。然而,这种疾病是可预防的。如果能做到早诊断早管理,患者生存率将大大提高,生活质量也会获得改善。”《共识》发起人、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主任委员胡大一教授评论到。
黄峻教授解读共识
根据《2007中国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与《2010中国急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建议,无论是新发的急性心力衰竭,还是慢性心力衰竭,NT-proBNP(或BNP,下同)均需动态检测。
在今年初举行的第三届全国心力衰竭大会上,发布了《NT-proBNP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旨在进一步规范NT-proBNP这一生物标志物的临床应用。近日,《共识》发起人、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主任委员胡大一教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常委、心力衰竭专业组组长黄峻教授对《共识》及其临床应用进行了详细解读。
NT-proBNP——心力衰竭的重要生物标志物
NT-proBNP是一种可对心衰患者进行有效诊断和预后评定的生物标记物。当心脏壁扩张时,NT-proBNP会随之进入血液。这种不活跃的蛋白质有较长的半衰期,因而比其他生物标记物在血液中停留的时间更长,更加稳定。
NT-proBNP在急性呼吸困难鉴别诊断、预后判断和指导治疗中的应用
胡大一教授指出:“无论是新发的急性心力衰竭,还是慢性心力衰竭的病情恶化,NT-proBNP水平均会显著上升,其幅度与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平行;病情缓解或有效治疗后回降。这些发现构成了NT-proBNP检测在心衰患者鉴别诊断上的应用依据。心力衰竭的最大危害在于它对心脏造成的损害是不可逆的。早发现、早治疗对于延缓心衰发病过程、保护心脏功能非常重要。”
当心脏部位的肌肉不再能够泵出足够的血液来满足身体的需要时,就会引发心力衰竭。它通常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能还会持续数年不被注意。随着疾病的进展,心脏也随之增大,以适应向全身器官供应更多血液的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心脏的增大增加了因心力衰竭而死亡的风险。
而且,这种退化性疾病是不可逆的。因此,早期发现从而进行医疗和生活方式的干预,以确保患者健康显得至关重要。然而,由于心衰的早期症状不典型,症状类似许多肺部疾病,因而很难被诊断出来。实际上,大约50%被全科医生转到心脏科医生的心衰患者曾被误诊。
《共识》指出:对急性呼吸困难患者,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胸片、超声心动图和实验室检查发现,就诊时检测NT-proBNP对鉴别呼吸困难的原因是否为急性心力衰竭有很大帮助。
采用“双截点”策略:如就诊时测定NT-proBNP 低于300 pg/mL,则该患者急性心力衰竭的可能性很小(“排除”截点);如高于相应年龄层次的截点(50 岁以下, 50 ~ 75 岁和75 岁以上者分别为450、900 和1,800 pg/ mL),则该患者急性心力衰竭的可能很大(“诊断”截点)。如检测值介于上述两截点之间(“灰区”),可能是程度较轻的急性心力衰竭,或是非急性心力衰竭原因所致的NT-proBNP轻增高(如心肌缺血、心房颤动、肺部感染、肺癌、肺动脉高压或肺栓塞等),此时应结合其它检查结果进一步鉴别诊断。
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就诊时和治疗后的NT-proBNP水平具有重要的预后(预测近期或远期心血管病死亡或心力衰竭加重住院)价值,NT-proBNP越高,患者预后越差。
急性心力衰竭治疗有效者NT-proBNP水平迅速降低。因此,建议在患者就诊时(治疗前)和治疗后病情稳定时作NT-proBNP的系列检测, 如治疗后NT-proBNP13下降 30%以上,则考虑患者预后良好。如无治疗前NT-proBNP检测数据,则< 4.000ng/mL 也可作为治疗后预后得到改善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