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14日,厦门——今天下午,抗肿瘤血管靶向临床研究协作团队——中国临床肿瘤协会(CSCO)血管靶向治疗专家委员会(协作组)正式成立,其宗旨就是探索抗癌新思路、掌握新方法。该专委会是由中国临床肿瘤协会的成员,李进、徐兵河、韩宝惠、沈琳、张力和江泽飞六位教授共同倡导发起的。他们都是来自于临床肿瘤界结直肠癌、肺癌和乳腺癌等专业领域的资深专家。
“国外多项试验已经验证,以血管为靶向的治疗策略是把癌症变成慢性病的主要途径之一。”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秘书长、解放军八一医院副院长秦叔逵教授肯定地说,“在中国,这还是块处女地。因此,学会大力支持专委会的成立。我们呼吁大力开展相关学术和临床研究,分秒必争地为癌症患者争取希望!”
在中国,癌症死亡已位居各类死因的第一位,差不多四、五个人里面就有一个死于癌症 。2009年,全球范围将新增1290万癌症病例 。面对严峻形势,更有效的抗癌战略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医药卫生范畴和地理疆界。
老三篇 需要创新思路
目前,通行的癌症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放疗、化疗,这些方法都免不了一个共同思路,那就是最大限度地清除肿瘤组织或杀灭肿瘤细胞。实践证明,这些方法都有局限性和不彻底性。接受这类 “细胞药物抗肿瘤治疗”的癌症患者一方面要忍受副作用造成的虚弱、出血和疼痛,另一方面,要接受残酷的事实:由于疗效不明显或不确定,备受煎熬换来的可能只是希望渺茫。
面对如此严峻形势,抗癌亟待创新机制。
“新的思路是,把直接打击癌细胞和控制肿瘤的微环境结合起来!” 血管靶向专委会组长、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和生物治疗研究中心主任李进教授满怀信心地向记者介绍,“新思路源于1971年,美国医生朱德•佛克曼提出的癌细胞的血管依赖假设。几十年来,随着对肿瘤微环境研究进一步深入。学术界确认:肿瘤大小超过1~2 mm3 时,其继续生长依赖于新生血管,而异质性血管发生的直接结果是形成有害的微环境,产生对于细胞药物抗肿瘤治疗的抵抗反应。而肿瘤血管生成因子中最重要的就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能抑制这些血管生长因子,就能逆向作用于整个过程,从而控制肿瘤!”
新战略 统领联合作战
但是,从新思路发展到新战略,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科学家们走过不少弯路,不少探索中的药物都不幸夭折。直到2005年,第一个血管抑制药物--贝伐单抗率先在美国获的批准。其后,各种抗血管生成的药物在不断开发推出。肿瘤细胞本身具有恶性增殖的能力,从而导致肿瘤的快速生长,但这一过程离不开肿瘤周边血管的支持。与作用于肿瘤细胞增殖的化疗药物不同,抗血管形成药物作用于肿瘤赖以生存的周围血管,它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或其受体特异性地结合,阻断VEGF和其受体的相互作用,抑制受体的激活,控制肿瘤的血管生成和肿瘤生长,这是肿瘤治疗研究中的一大突破。将抗肿瘤血管生成的药物联合化疗药物或单独使用的治疗理念,已成为近年来肿瘤治疗研究的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