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将胰岛素促泌剂分为高选择性、低选择性和非选择性。那么从用药安全性上出发,对于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高选择性的药物是否会比其他两种类型药物更为适合?
苏青教授:胰岛素促泌剂在作用于胰岛β细胞的KATP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也可能作用于心肌和血管平滑肌细胞的KATP带来一些副作用,如影响心肌的缺血预适应、缺血缺氧诱导的冠脉血管舒张等。不同胰岛素促泌剂对胰岛β细胞KATP的选择性是不同的。一些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如那格列奈(nateglinide)和米格列奈(mitiglinide)对胰岛β细胞KATP的作用远远超过其对心血管系统KATP的作用(相差1000倍),称为高选择性胰岛素促泌剂。另一些胰岛素促泌剂如格列苯脲(glibenclamide)对胰岛β细胞KATP的作用超过其对心血管系统KATP的作用,但超过的幅度不是特别大(相差10-20倍),称为低选择性胰岛素促泌剂。还有一些胰岛素促泌剂如瑞格列奈(repaglinide)对胰岛β细胞KATP的作用与其对心血管系统KATP的作用相当(2倍以内),称为非选择性胰岛素促泌剂。
从理论上说,对胰岛β细胞高选择的胰岛素促泌剂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低于非选择性胰岛素促泌剂。因此,从用药安全性上出发,对于合并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如果需要使用胰岛素促泌剂,选择高选择性胰岛素促泌剂应该比低选择性胰岛素促泌剂和非选择性胰岛素促泌剂更为适合。不过,将胰岛素促泌剂分为高选择性、低选择性和非选择性的依据是体外实验的结果,未必能反映在体的情况。不同胰岛素促泌剂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尚有待于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
08世界糖尿病日刚刚过去。今年的主题是“糖尿病与儿童青少年”。能否就今年的主题请您谈谈您的想法。
苏青教授:以前儿童青少年糖尿病多为1型糖尿病,但现在2型糖尿病患儿的比例有所上升,这主要是由于生活方式的变化所导致的,如营养过剩、活动减少等,肥胖儿童不断增多,糖尿病随之增加。糖尿病不仅影响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还会影响他们将来的健康。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减少儿童青少年2型糖尿病发生的危险,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重视。但是,目前的防治工作还存在一些困难,比如洋快餐、饮料的盛行;学习压力太大以致没有足够的时间运动。此外,儿童青少年的自制力相对较差,往往难以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因此,这项工作需要社会、家长和儿童本人的共同努力。
请您简单介绍一下您刚刚成功申请的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课题——《糖化终末产物(AGEs)损害胰岛β细胞的机制和干预研究》。
苏青教授:葡萄糖可以和含氨基的生物分子(如蛋白质)相作用,经过复杂的过程,最后形成一类结构复杂的化合物,称为糖化终末产物(AGEs)。于糖尿病人,由于血糖水平升高,体内产生的AGEs也比正常人多。一般认为,AGEs的堆积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密切相关。但是,AGEs与胰岛b细胞功能的关系研究尚少。我们的一些研究显示,AGEs在体外可损害b细胞。我们刚申请的这项课题进一步分析AGEs损害胰岛b细胞的机制,并且探讨相应的干预措施。如获成功,对探讨新的胰岛b细胞保护措施具有一定的意义。
请您和丁香园会员们分享一下您的从医感受。
苏青教授:临床内分泌代谢专业是内科学的一个分支,要学好该专业,离不开内科基础知识。刚开始从事临床内分泌代谢专业,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来熟悉大内科的基础知识。老一辈内分泌专家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他们的普内科临床都非常扎实。打下了一定的普内科基础后就要将主要精力放在内分泌代谢专科方面,积累一定的内分泌代谢专科临床经验。在此基础上再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慢慢深入下去。确定研究方向后,最好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不要随便更改。
与其它内科三级学科相比,内分泌代谢专业和基础医学的关系更为密切。从事内分泌代谢专业,需要较扎实的基础医学(如生物化学等)功底。扎实的基础医学知识对于年轻医生未来的知识面拓宽和研究方向的深入都有着很好的帮助。
记得一位伟人说过,学习最大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内分泌代谢虽然是一个小科,但内容也是非常广泛的。现在恐怕没有人敢说自己通晓内分泌代谢专业。临床工作者尤其是年轻医生千万不能自我满足,安于成绩,而要精益求精。
附:苏青教授简介
苏青,男,41岁,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分会青年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分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内分泌分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临床受体分会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分会常务委员。主要从事甲状腺疾病、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研究,在国内外发表论文50余篇,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