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BIFC)
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BiFC(Bimolecular Fluorescence Complementation)
是将荧光报告蛋白按照规则分成没有荧光的两段,分别与诱饵蛋白和捕获蛋白融合,只有在诱饵蛋白和捕获蛋白发生相互作用的情况下,两段不完整的荧光报告蛋白才会形成完整的报告蛋白,发出荧光。活细胞收集后,在流式细胞仪中的检测是实时进行的,只要细胞中有荧光产生就会被捕捉到信号,因此,不论是亲和力较弱的结合还是暂时性的结合都不会被遗漏。
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原理示意图
(a) 诱饵和捕获蛋白分别携带CYFP和NYFP两段YFP荧光蛋白片段(b) 诱饵和捕获蛋白结合同时CYFP与NYFP形成YFP (c) 形成的YFP发出荧光
(1)BiFC检测的特点:
活细胞分析;
可以用于研究2种或2种以上的启动子调控之下的蛋白质相互作用;
具有很高的信噪比,弱蛋白相互作用也可以检测到(>7nm)。
(2)可用于BiFC的荧光蛋白:
GFP、BFP、CFP、YFP,生理条件可用的黄色的Venus和citrine,青色的cerulean;
红色系统:mRFP2Q66T、mCherry;
Venus(EYFP的变体)是目前用于 BiFC分析最多的荧光蛋白,因为其荧光强且背景敏感度降低,是BiFC分析理想的荧光蛋白。
常见的用于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的荧光蛋白
BiFC研究复合体中亚基间的相互作用
摘自:Detec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Influenza A Virus PA-PB2 Interaction through a Bimolecular Fluorescence Complementation Assay
Joseph N. Hemerka, Dan Wang,et al. JOURNAL OF VIROLOGY, Apr. 2009, p. 3944-3955
图释:流式细胞仪 FACSCalibur检测流感病毒复合体中亚基PA-PB2间的相互作用。(B)流式检测同时转入PA/PB2的COS-1细胞及单转入PA-VC的细胞的Venus荧光信号,显示转入24小时后的荧光强度。(C)萤火虫荧光蛋白酶显示,转入单或双质粒的细胞,萤火虫荧光蛋白酶活性一致。
BiFC研究信号传导通路中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
摘自:Characterization of the latent membrane protein 1 signaling complex of Epstein-Barr virus in the membrane of mammalian cells with bimolecular fluorescence complementation
Pooja Talaty, Amanda Emery, et al. Virology Journal 2011, 8:414
图释:流式细胞仪FACSLSRII检测BiFC信号。LMP1-NYFP和LMP1-NYFP突变体分别与CYFP-TRAF2、CYFP-TRAF3转入细胞内,检测其相互作用。曲线蓝色部分为出现YFP的荧光阳性表达,表明LMP1与CYFP、CYFP均存在相互作用。
编辑: gaowei2010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