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园 | 丁香通 | 人才 | 会议 | 药学 | 博客  
 点击次数:

李兰娟院士:我国感染病的现状及防治策略

转载请注明来自丁香园
发布日期:2008-09-12 16:24 文章来源:第十届全国感染病学术会议组委会
分享到: 收藏夹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开心网 豆瓣社区 人人网
关键词: 李兰娟 感染 现状 防治 第十次 全国感染病学术会议   点击次数:

注:文字内容来自会议光盘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310000 )

李兰娟 院士

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医学科学的迅猛发展以及感染性疾病谱的重大变迁,传染病学正向范围更加广泛、内涵更为丰富、结构更为复杂的感染病学转变。1999 年,中华医学会第六次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决定将“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更名为“感染病学分会”。与此同时,各地传染病科纷纷更名为感染病科,传染病医院则改名为公共卫生医院或向综合性医院方向转变,这些变化均反映了传染病学科的发展。

感染病(infectious diseases )不仅包含我国的法定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 或 contagious diseases ),而且涵盖了条件致病菌感染、内源性感染和免疫低下人群所发生的感染。因此,感染病包括了任何一种病原体所引起的感染,涉及医院临床各个科室。

1 人类与感染病斗争的历史回顾

回顾人类与感染病斗争的历史,得先从传染病说起。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传染病曾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天花是一种古老的烈性传染病,最初可能起源于3000 年前的古印度或埃及,15 世纪传播到欧洲大陆,每5 个人中就有1 人因患该病而留下痘斑麻点。鼠疫于1346 年开始在欧洲蔓延,长达8 年之久,共造成2000 多万人死亡,接近当时欧洲人口的1/3 ,使人类深刻认识到传染病流行的危害。霍乱于1817 年发生世界性大流行,迄今已达7 次。1992 年起,印度、孟加拉国出现非O1 群霍乱弧菌的新血清型——O139 型的暴发流行,有形成第8 次世界性大流行的态势。西班牙流感(H1N1 型)、亚洲流感(H2N2 型)和香港流感(H3N2型)分别于1918 、1957 和1968 年出现大流行,均波及多个国家和地区。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型)于1997 年首次被报道,预示禽流感病毒存在跨物种传播的可能性。艾滋病自1981 年在美国发现第1 例病例,迄今已出现在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造成2000 余万人死亡。SARS 于2002 年冬至2003年春夏暴发流行,短短数月就波及30 多个国家和地区,共报告 8437 例,死亡813 例,对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及社会生活带来极大的冲击。

人类虽然经历了无数次劫难,但也在与传染病进行长期艰苦的斗争中取得了巨大成绩。1683 年,虎克(Hoek )采用自制的显微镜,从牙垢中观察到细小的生命——细菌。1876 年,科赫(Koch )证明了疾病的细菌学理论,相继发现炭疽杆菌、结核分枝杆菌(MTB )及霍乱弧菌,并于1890 年提出著名的感染病因三段论。1880 年,拉韦朗(Laveran )在疟疾患者红细胞中发现疟原虫。1892 年,伊凡诺夫斯基(Ivanovski )首次发现能通过滤菌器的微小感染因子,并于1898 年被贝耶林克(Beijerinck )成功提取,命名为病毒。1898 年,勒夫勒(Loeffler )和弗罗施(Frosch )发现第1 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口蹄疫病毒。19 世纪的这些发现,为现代微生物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在传染病防治方面,我国明代(16 世纪前后)即有通过种痘来预防疾病的记载。1796 年,琴纳(Jenner )发明牛痘疫苗用来预防天花 。1880 年,巴斯特(Pastear )发展了病原体减毒方法,先后研制出炭疽疫苗和狂犬病疫苗。1890 年,培林(Behring )和北里(Kitasato )成功研制出白喉抗毒血清,率先开展了传染病的免疫治疗研究。1874 年,罗伯茨(Roberts )发现真菌的生长常常抑制细菌的生长,揭开了抗生素的发展序幕。1929 年,弗莱明(Fleming )发现青霉素,成为抗生素治疗史上的里程碑。1942 年,瓦克斯曼(Waksman )给抗生素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抗生素是微生物在代谢中产生的,具有抑制他种微生物生长和活动甚至杀灭他种微生物的化学物质。1944 年,他发现了另一种新的抗生素——链霉素,不仅宣告了抗结核治疗的开始,而且成为发现抗生素的另一典范,人们开始从土壤微生物中大规模筛选抗生素,在短短的一二十年间,相继发现了金霉素、氯霉素、土霉素、红霉素、卡那霉素等。1958 年,谢汉(Sheehan )合成了6-氨基青霉烷酸,开辟了半合成青霉素的研制。1961 年,亚伯拉罕(Abraham )从头孢霉菌代谢产物中发现了头孢菌素C ,它可以加上不同侧链,成为许多高活力的半合成头孢菌素。如今,以青霉素、头孢菌素为主体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已成为最重要的化学治疗剂之一,这些抗生素的问世,使细菌性疾病与立克次体病得以成功治疗。真菌感染的临床治疗开始于1950 年的制霉菌素,1960 年两性霉素B 的临床应用很快成为抗真菌治疗的主力,两性霉素B 脂质体的出现减少了其毒性。氟康唑(1990 年)、伏立康唑(2002年)、伊曲康唑(2003 年)等唑类抗真菌药物,特比萘芬(1995 年)等烯丙胺类抗真菌药物,卡泊芬净(2001 年)、米卡芬净(2002 年)等棘白霉素类抗真菌药物相继出现,为临床抗真菌治疗提供了更多、更有效的选择。干扰素与核苷(酸)类药物新品种的不断出现,则成为抗病毒治疗的有效手段。1854 年,在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研究方面,著名的“斯诺调查”确认了霍乱在伦敦的流行来自于水源污染(尽管没能找到霍乱的病原体),其调查方法不仅成为流行病学研究的开端,而且为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提供了前提[ 2 ] 。正是由于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免疫预防及卫生知识的推广普及、物质生活和卫生条件的不断改善,一些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得到控制,如天花已经于20 世纪70 年代从全球根除,脊髓灰质炎目前也已基本消灭。

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将是无止境的。在历史面前,在回顾人与传染病较量的悲壮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经验和教训:(1 )人类对传染病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深化的过程,与自然科学的发展密切相关;(2 )预防与治疗同样重要,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根本的方法;(3 )尽早明确病原体是最终控制传染病流行的关键。随着人类斗争经验的不断积累,人类战胜传染病的能力越来越强,传染病已不再像以前那么猖獗。这是一场没有尽头的战争,是一场最高级生物与最低级生物之间的殊死搏斗。现代科技和医学的快速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在与传染病斗争中的力量对比,作为最高级生物的人类,必将在这场较量中取得一次又一次胜利。

编辑: xiaoyan 作者:李兰娟院士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