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园 | 丁香通 | 人才 | 会议 | 药学 | 博客  
 点击次数:

静脉血栓栓塞症研究进展

转载请注明来自丁香园
发布日期:2008-11-11 11:09 文章来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红十字朝阳医院
分享到: 收藏夹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开心网 豆瓣社区 人人网
关键词: 静脉血栓栓塞症 研究进展   点击次数:

美国致死性和非致死症状性VTE发生例数每年超过90万,其中有29.64万例死亡,23.60万例肺静脉血栓栓塞症(PTE)和37.64万例症状性深静脉血栓(DVT)。在致死性病例中,有60%的患者被漏诊,只有7%的患者得到及时与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其中早期诊断、规范治疗是降低VTE相关的致残率和病死率的关键。

在我国漏诊、误诊率情况更为严重,几乎达到九成以上,因此尽早获取国人PTE-DVT的流行病学基线资料,探讨与国人VTE发生相关的遗传机制,进行凝血、纤溶和血管内皮相关的基础研究,探索出适宜于国人的诊断和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关于PTE诊断手段评价:PIOPTED系列研究

在肺动脉造影技术出现之前,惟一能够明确或排除PTE诊断的手段就是肺动脉血栓摘除术。二十世纪60年代出现的肺动脉造影技术可以提供精确的PTE影像依据,从而成为诊断PTE的“金标准”。然而由于肺动脉造影费用较高,且伴有潜在的并发症,同时并不是所有医院都能拥有进行此项技术所要求的特殊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该技术的应用。20世纪60~70年代出现的肺通气/灌注显像(V/Q显像)以其具有无创性,并发症少的优势在许多医院投入使用,逐渐替代肺动脉造影并成为诊断PTE最常用的手段。

通气/灌注显像在PTE诊断中的地位确定归功于20世纪90年代开展的PTE诊断前瞻性研究(ProsPTEctive Investigation ofPulmonary Embolism Diagnosis,PIOPTED)。该研究是以肺动脉造影(pulmonary arteriography,PA)作为诊断PTE的参比手段,评价不同检查手段,特别是核素检查的敏感性与特异性,由此,提出了为目前广为采用的核素诊断标准。

2001-2005年由美国国立心肺血液研究所资助的前瞻性多中心研究项目PIOPEDII充分评价了CT肺动脉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pulmonary arteriography,CTPA)-CT静脉造影(CTvenography-CTV)在PTE-DVT诊断中的价值。PIOPEDII研究通过联合应用不同参比检测手段,包括V/Q扫描、肢体加压静脉超声检查、肺动脉造影数字减影(DSA)和静脉造影(CV)确立PTE的诊断,并以V/Q扫描作为参比确诊手段,重点评价对比了单独应用多探头螺旋CTPA与多探头螺旋CTPA联合盆腔和股静脉CTV在PTE诊断中的价值,得出了关于PTE诊断的里程碑式的研究结果,即CTPA诊断PTE的特异性为96%,灵敏度为83%;CTPA-CTV诊断的特异性为95%,灵敏度为90%。从而证实了CTPA和CTPA-CTV诊断PTE的价值优于肺通气灌注扫描。

基于PIOPTEDI、PIOPTEDII以及其他研究基础,PIOPEDII研究者建议对所有疑诊PTE,应根据临床评分表对其进行临床可能性评估,并进行D-dimer检测。如果临床评估可能性低且D-dimer阴性,PTE可排除。如果不能排除,大多数研究者建议施行CTPA-CTV。对孕妇或哺乳期妇女,考虑到射线辐射的因素,部分研究者倾向于选择V/Q扫描而非CTPA-CTV。PIOPTEDⅢ研究亦正在进行当中,其目的是比较磁共振(MRI)扫描和CTPA对PTE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差异,评价MRI的诊断价值,研究中特别强调操作人员的技术对影像质量的影响。另外,由于吸气屏气时间长,MRI只限于那些肺功能正常的患者。

关于PTE治疗学系列研究在治疗方面,PTE溶栓治疗的指征把握、如何降低手术后VTE致死、致残率仍是研究的热点问题;抗凝药物治疗是PTE-DVT的基础治疗手段,传统的抗凝药物如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的应用已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而出血问题、监测问题、如何更方便的使用始终是临床医生所关注的焦点;新型抗凝药物的开发近年来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在治疗方面,PTE溶栓治疗的指征的把握仍是争论的焦点问题。目前一项针对次大面积PTE溶栓治疗的大规模国际多中心研究正在进行中。抗凝药物治疗是PTE-DVT的基础治疗手段,更加安全、方便、有效的新型抗凝药物也在不断地得以开发。随着抗凝治疗药物和技术的不断进展,临床抗凝治疗水平有望进一步提高。

编辑: blue 作者:王辰 翟振国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