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克隆”国外样机获国家巨额经费

   2014-01-02
字体大小:

解说: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认定,王正敏在申报科学院士过程中,申报论文材料有不实事求是行为。随着记者深入调查,发现2003年王正敏领衔的技术团队研发了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人工耳蜗整个过程也令人质疑。

解说:人工电子耳蜗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项聋人康复新技术,重度听力言语障碍病人植入后,通过言语康复训练以后,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用听觉和言语与人交流,融入社会。1982年澳大利亚科利尔22型人工耳蜗通过FDA认可,成为世界首先使用的多通道耳蜗装置。

王正敏作为中国最早做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医生之一,他最早提出了研发中国的人工耳蜗。于是他找到范宝华,让他想办法得到了澳大利亚科利尔公司的人工耳蜗样机。

范宝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澳大利亚产品是我想办法问人家要了一个样机。

记者:人工耳蜗的样机。

范宝华:嗯,参考参考。

解说:那么王正敏研发团队接下来做了什么呢?记者找到了上海听觉医学科学所的高级工程师沈义虎。

沈义虎(上海听觉医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当时是买了澳大利亚的产品回来,我亲手给它全部打开模仿它嘛。芯片破解出来给它线路兜出来,还要反过去做芯片了。

解说:沈义虎是王正敏研发团队的主要研发人员之一,具体负责破解国外人工耳蜗样机的芯片,这位研发人员承认他们的人工耳蜗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研发,而是模仿了澳大利亚科利尔公司的产品。

沈义虎:他(王正敏)说完全自主产权,谁考核他,有人考核他吗?国内没有人考核的,他自己说了算的。你说那些专家委员会他们知道什么呀,他们都不知道的呀。

解说:这位研发人员告诉记者,他们通过对科利尔人工耳郭芯片内部电路的提取分析整理,研究它们的芯片技术原理,设计思路、工艺制造和结构机制,然后依葫芦画瓢做出了自己的芯片,这个过程花了近两年的时间。但避免科利尔公司找麻烦,他们在外观和线路等环节做了修改。

范宝华:65%用他(国外)的技术,最起码35%要用自己的。

解说:1997年,王正敏团队研发的多道程控人工耳蜗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2004年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后科医院与上海力声特医学科技有限公司限定技术转让合同,对国产人工耳蜗进行产业化。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为了争取国家省市科研经费,王正敏研发团队和上海力声特医学科技有限公司以各种名义向有关部门申报项目。

夏正毅(上海力声特医学科学有限公司医学总监):现在光拿到的这个项目就有区里头不算,光(上海)市里头和全国的就拿了有13个。

记者:13个项目。这些项目都有钱吗?

夏正毅:钱,不能不拿钱的。

解说:记者了解到仅在2012年他们就获得国家级项目两个,获得专项经费4千多万,其中国产人工耳蜗及临床技术研究项目,获得国家卫生部专向科研经费2171万元,上海力声特人工耳郭建设项目获得国家工信部经费2138万元。

 

编辑: 木客    来源:央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