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应敬畏道德律令

   2014-01-03
字体大小:
去年11月,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医师王宇澄举报他的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正敏涉嫌学术抄袭、院士申报材料造假等问题。此外,有媒体报道王正敏还克隆国外的“人工耳蜗”用来申报国内的专利,成功获得巨额专利经费数千万元。昨天,王正敏接受本报独家专访回应此事,称自己论文方面从未造假,做人工耳蜗只为让更多聋人获得救治,不为赚一分钱。(2014年01月03日 ,京华时报)
 
据其学生兼秘书王宇澄所介绍,在王正敏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候选人论著目录附件材料》中,被列入的271篇论文至少有57篇涉嫌造假。其论文造假的手法之一便是将自己的专著《耳显微外科》一书的内容,拆分成14篇论文,发表在《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上。其实,这种自己的专著化整为零,拆分为论文的做法,在一些高校的教师中是一种心照不宣的现象。他们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的做法,专著本来就是自己写的,论文也是自己写的,自己用自己的东西不叫抄袭。这是一种一石二鸟的事半功倍之举,既出版了专著,又发表了论文,何乐而不为呢。
 
其实,正是这种对重复发表现象的纵容助长了学术界的不正之风,使得学术界的一些专著、论文重复发表。在CNKI或者其他学术资源网上搜索,很容易发现一个人的几个作品内容雷同,但是换了个“包装”,即换了个题目,甚至有些题目都没有换,就发表在国内或者国外不同的期刊上,或者是由不同的出版社出版。
 
这种做法反映了学术界急功近利的现象,单纯追求数量而忽视了质量。一个人的成就和成果真的能用他的论文或者专著的数量来衡量吗?数量固然可以说明一个人是硕果累累,但是质量更为重要。伟大革命导师马克思集一生心血的成果是旷世奇作《资本论》,至今仍为被西方经济学家奉为“宝典”和“圣经”;老子一生就写了一篇《道德经》,只有5000字,现在只能算一篇论文,按照现在的学位标准可能连学士学位都得不到。这不得不使我们反思,对定量和定性的标准跟尺度该如何掌握。
 
数量和质量就一定是矛盾的吗?经济上可以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那么,学术上可以实现吗?笔者认为,在化解数量和质量的矛盾之前,提高学术道德才是根本。广大高级知识分子作为各自学术领域的领军人物,不仅要具专业的学科素养,更应该具备崇高的道德修养。
 
在科研中,各位专家学者应当克服急功近利的心态,抵制各种现实利益的诱惑,把好做科研、做人的道德底线。学术应当以服务社会为落脚点,学术工作者在把握更要以道德为自己的约束和标准,不仅要敬畏头顶的璀璨星空,更要敬畏自己心中的道德律令。
 

编辑: 日色提    来源:丁香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