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假院士和院士造假

   2014-01-03
字体大小:
曾经的“老板”、现在的中科院院士王正敏,究竟会不会栽在自己的“打工”弟子王宇澄手上,有待观望。央视新闻以深度报道的规模聚焦王正敏,将王院士“至少57篇论文涉嫌抄袭、克隆国外人工耳蜗样机冒充自主研发、并以人工耳蜗项目一年内获得4000万元的国家级项目经费”等等,这些看上去耸人听闻的发家史一一端出来示众,王老板现在的处境,显然像一枚放在板凳上的鸡蛋,随时都有滚蛋、蛋碎的可能。
 
王院士的学生反目,是缘于正义还是出于利益,不是这条新闻最有意思的点,关注点是王正敏如何把自己打造一个名不符实的院士,到成为院士之后的造假过程,并将中国院士这个越来越被社会所诟病的形象,像脓疮一样展示在了公众面前。它让人们领略到了“就怕骗子有文化”带给公权和社会的双重伤害。
 
2005年增选为中科院院士的王正敏,有没有像昨天的张曙光一样花钱打点过,央视的报道没有提及。但此前王正敏所谓研发的“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人工耳蜗”,与他“至少57篇涉嫌抄袭的论文”一样,都是克隆而来。这么举世瞩目的国际科技项目、这么引人关注的国际学术成果,能够一路剽窃、一路过关,足见中国院士的门槛,并非铁板一块、净土一片。
 
所有混到一定份上的人,为什么挤破头往这道门缝里钻?王正敏一年就获得4000多万元国家级项目经费的惊人数字中,已经体现了院士身份的吞金“优越性”。一个靠假论文、假研发混进院士队伍的“重大科技杰出贡献者”,带给国家科技伤害的,不只是两个部委分别2000万以上的国家级专项经费打了水漂,更是所谓的克隆人工耳蜗给众多病患的痛苦与不幸;也是信赖科技进步的股民,无数钱财在这个低劣的克隆项目上的人间蒸发。公权和社会,在一场造假院士和院士造假中懵懵懂懂地被捉弄着,人们一夜之间发现,那个砸进无数纳税人银两、国人被自豪感陶醉过了的这个人造耳蜗的传说,竟然是个女蜗造人一样的神话。
 
4000多万的百姓血汗钱,以科技进步的名义,落入了一场克隆剽窃的骗局,沦为个人私利与利益团体要挟患者健康、吸引股民投资的本钱,这场瞒天过海的闹剧,如果不是“老板”王正敏被他“打工”的弟子揭穿,人们很难看到丝毫不亚于官场腐败的、鲜为人知的科技腐败。看上去仅是纳税人的钱中饱了少数人的私囊,实质上是有些人把人们对于科技队伍的敬重,当成了随手丢弃的纸巾;把凝聚着整个国家、社会和民众对于科技进步的渴望、期待和信任,当成了这顶院士桂冠之下随手把玩的钱袋子。民族复兴的重任寄托在这种人身上,不只是科技队伍中滥竽充数者胆子够大的问题,更是反映了科技队伍、科技项目监管的严重失察。它伤的不只是百姓的钱,更是民众的情。
 
没有一种腐败,比得上科技腐败更令人痛心和耻辱。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2年,全国研发经费突破1万亿元。最近5年,国家用于科研的经费,每年以20%的增速投入。在这些血汗钱中,政府和民众寄托了科技推动进步的强国之梦,投入了太多的对科技工作者队伍的信任与情感。但是,这些血汗钱,有多少落入了权力科技的蛀虫腰包,估计已经难以统计。从半年前广东省科技厅厅长李兴华这样的学术官僚落马,到院士队伍不时遭受公众质疑,人们深切地感受到,科技腐败,堕落的是科技队伍中的某一个人,某一群人,伤害的却是整个国家的创新能力,是整个民族的创新精神。如果科研经费的把控、科技队伍的监管,不纳入新一轮制度反腐的笼子,不接受民众的监督,王正敏所谓人工耳蜗这样的黑幕不被一一端出来曝光,中国科技落后的帽子,将会无休止地戴下去。

编辑: 日色提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