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简单危险评分评价颈动脉支架植入住院期间发生不良事件的风险
据一项新的颈动脉支架植入风险评估系统的开发者提出,不用做侵入性的检查,仅通过6个临床特征可以精确地预测颈动脉支架植入病人住院期间发生不良事件的风险。
在2012年美国心血管造影和介入科学会议上,BeauHawkins医生(麻省总医院,波士顿)提出了新的已在内部验证的风险评估系统。“以往在颈动脉支架植入之前对病人进行风险分层的方法是不完全的,只关注了一部分危险因素,就把病人分成了高危或者低危。问题是它们是很有限的,未被完全量化,也不十分完全,”Hawkins告诉心脏连线,“这种风险评估的优点在于它是基于国家心血管数据登记(NCDR)CARE登记中的11000位病人的数据,所有病人均上门随访而且对颈动脉支架植入感兴趣。所以风险模型和随后的评分是具有代表性的,适用于广大病人,包括手术非常高风险的病人以及其他所有可以考虑这一治疗的病人。”
为了创造这个风险评估模型,Hawkins等研究了CARE登记中从2005年4月到2011年9月的所有接受颈动脉支架植入术而未发生急性进展性卒中的病人的登记资料,分析了超过30个血管造影以及临床变量。通过研究分析这些变量,他们开发出了一套非常强的但又很简单的统计模型来预测在院心梗、卒中或死亡的风险。
在11222名研究的病人中,一共有304人(2.73%)发生了不良事件。这3个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的显著预测因子包括年龄、房颤、既往卒中史、之前6个月内出现过相应病变部位的症状、即将行大手术以及不伴有对侧动脉闭塞。加入血管造影的相关变量并不能提高预测能力。它也可以把病人分为低危、中危以及高危,其对应主要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1.4%、4.0%和7.1%。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危险因素,以及每个危险因素的得分
变量 | 积分 |
年龄,岁 | |
50 | 0 |
50-59 | 2 |
60-69 | 4 |
70-79 | 6 |
80-89 | 8 |
>90 | 10 |
大手术 | 4 |
心房颤动 | 2 |
卒中史 | 3 |
症状性的病变 | 2 |
对侧血管闭塞 | -2 |
风险得分以及颈动脉支架术后发生主要不良事件的风险
总得分 | 相应风险 (%) |
-2 | 0.2 |
0 | 0.4 |
1 | 0.54 |
2 | 0.7 |
3 | 0.91 |
4 | 1.18 |
5 | 1.53 |
6 | 1.98 |
7 | 2.56 |
8 | 3.31 |
9 | 4.27 |
10 | 5.49 |
11 | 7.03 |
12 | 8.96 |
>12 | >10 |
“现在当我们在办公室看到一个病人,只需要花费60秒时间来计算他们的风险得分,一些人发生卒中或死亡的风险可能高达10%;在与病人交谈的过程中间,你可能从颈动脉支架转向了内膜剥脱术或是单纯药物治疗了,”Hawkins说到,“或者你和病人交谈后发现他们发生卒中或死亡的风险很低,因而发现他们可能是颈动脉支架植入的最佳适应者。”
Hawkins强调说该风险模型并不能用于指导内膜剥脱和手术,但是最终他的小组计划开发出一套内膜剥脱术风险评估系统来帮助指导这些决定。
- Circulation:高风险PCI的“三联治疗”效果值得肯定
- THERAPY研究:检验联合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作用
- JNS:绝经越早脑动脉瘤风险越高
- 桡动脉径路外周血管介入诊疗厚积薄发
- 股动脉vs桡动脉:竞争还是互补?
- 遗传学研究质疑HDL水平与心肌梗死关系
- 通过简单危险评分评价颈动脉支架植入住院期间发生不良事件的风险
- SCAI2012:机器人参与冠脉介入手术可提高精确度
- 置入DES后延长氯吡格雷治疗时间或并不会降低SCVD风险
- Nat Rev:介入治疗的突破?
- 缺乏外科力量的医院亦可安全施行择期血管成形术
- 4种常见合并症增加TVAI术后远期死亡风险
- 锁骨下动脉狭窄及闭塞的介入治疗
- 2011ACCF/AHA/SCAI经皮冠脉介入指南要点
- NEJM:未闭卵圆孔伴未明原因中风的介入封堵术治疗未见优越性
- 研究发现多发性硬化症对大脑控制运动功能的区域产生影响
- 神经介入技术可减少患者认知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