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民教授:神经内外科一体化优势明显
长海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刘建民教授正在接受丁香园记者专访
刘建民,教授,博士生导师。
行政职务:现任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临床神经医学中心主任,神经外科主任(国家重点学科),中国人民解放军脑血管病诊疗中心主任,上海市血管病临床医学中心副主任,第二军医大学神经介入中心主任。
学术职务:中国脑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委员、血管内治疗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介入工程协会常务理事,上海神经外科学会委员。《中华脑血管病杂志》副主编,《中华医学杂志》、《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等杂志编委,系上海市领军人才和优秀学科带头人,享受国家军队人才岗位津贴。
在本届OCIN大会上,刘建民教授在百忙之中接受了丁香园专访。
丁香园:刘教授,您好!很感谢您百忙之中接受丁香园专访。首先祝贺全军脑血管疾病研究所落户长海医院,相信全军脑血管疾病研究所在您的带领下会取得长足发展!今年已经是OCIN大会走过的第12个年头,每年OCIN大会上都有大批行业精英翘楚汇聚一堂,给我们带来丰盛的学术盛宴。那么OCIN大会从第一届到现在的第十二届,取得的进步有哪些?未来需要努力的方向有哪些?
刘建民教授:这12年来,东方脑血管会议取得的进步的确很大。第一年创办脑血管会议的时候,我刚从国外回来,当时最大的感触是国内与国外的差距非常明显。所以,我非常希望把国外先进的技术和先进的理念融入到国内临床治疗中,这是当时创办这个会议的初衷。但是随着中国神经介入治疗的显著进展,这个平台发挥的作用也在改变,它从最初的引入国外先进诊疗技术逐渐发展为向国外展示国内最新进展、传递国内手术经验,同时也是国内同行交流的平台,慢慢的也会发展为亚太地区的神经外科医生交流提高的学术平台。
就像我在全军脑血管疾病研究所成立时所讲的,当我们做一个规范、指南或共识时,我们能用的证据大部分来自于西方,而与西方相比,我们有更多的是临床经验,但却缺少循证医学的“证据”,这一点也是我们和国外存在的差距,目前东方会在这方面的内容也比较少。所以我们希望把国内的回顾性研究转变为前瞻性研究,把我们的临床经验转变为证据,这样不仅能指导国内脑血管疾病的诊疗,也可以使全世界的医生受益。
丁香园:随着介入诊疗技术和材料的进步,绝大多动脉瘤可以通过介入治疗获得治愈,对于某些部位的动脉瘤介入治疗有取代开颅夹闭的趋势, 但是介入治疗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探讨,您认为,在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方面,目前存在的最大挑战是什么,我们需要做哪些改变?
刘建民教授:外科学的发展趋势就是微创,因为我们希望用最小的创伤、最安全的方法来治疗疾病。过去的“开大刀”是淘汰的方向。而神经外科介入治疗正好符合这种趋势和方向,它与过去的开颅手术相比有很大优势,比如说后循环动脉瘤一定首选神经介入治疗,前循环动脉瘤的神经介入治疗也已经和开颅手术并驾齐驱了。我相信,随着这些诊疗技术和材料的进步,神经介入治疗会成为脑血管疾病尤其是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的主要治疗方法。
如果说国内的问题的话,虽然目前国内很多中心所做的研究已经站在世界前沿,但就整体而言,医院和医院之间,医生与医生之间的差距很大。我觉得,如何把国内的平均水平提高上来,是需要考虑的问题。这也需要我们有很好的行业规范来约束和促进这个行业的发展。
丁香园:血管内支架的选择是介入治疗的一个困惑,之前我们丁香园邀请您做的微访谈里面,也有战友提到这方面的问题,那么目前可选择的血管内支架,他们目前的局限性有哪些?
刘建民教授:动脉瘤的治疗从过去的溶栓解除血管阻塞转变为修复病变血管这一理念,支架在这一理念的转换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血管重建是治疗动脉瘤的大趋势。但是目前使用的支架,对于一些特殊类型的动脉瘤、大型动脉瘤、急性出血动脉瘤,它的治疗效果并不好。原因在于,血管支架目前只是起到辅助弹簧圈的作用,并未起到良好的血管重建作用。更新一代的血管支架已经是基于修复病变血管,改变血流动力学这一理念来设计,也就是现在的血流转向装置,这种新型血管支架有助于我们真正从源头上治疗动脉瘤。
丁香园:您刚刚讲到血流转向装置是基于修复病变血管,改变血流动力学这一理念来设计,在治疗大型动脉瘤方面有很大优势。您的课题组也一直在进行血流导向装置方面的研究,那么血流导向装置在介入治疗方面有哪些优势?
刘建民教授:所有新技术的出现都是为了解决现有最突出的问题。血流转向装置首先解决的就是目前治疗效果不好的脑血管疾病,比如说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像这些动脉瘤,用传统的方法治疗,其复发率极高,其复发率大概是80%-90%。而血流转向装置出现后,国外的临床研究数据和我们自己的研究都表明,它不仅使原来治不好的疾病得到彻底治愈而且其治愈率高达95%左右。
丁香园:我们知道,您领导的长海医院神经医学中心将神内和神外的职能合二为一,请问这样做的初衷是什么?对患者有哪些好处?
刘建民教授:传统的疾病分科是在过去对一类疾病的认识基础上进行分科,比如过去神经科分科,我们把可以手术的分为神经外科,不能手术的归为神经内科。但是随着诊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很多疾病过去不能诊断的可以诊断了,过去不能治疗的现在可以治疗了,现在不同的学科之间就存在很多交叉,这种现象不仅仅存在于神经外科,也存在于在很多学科中。传统的分科使一个疾病的完整治疗被机械的分割开,这样就使很多患者不能得到最及时、最有效、最合理的治疗。
所以说,当出现这种学科交叉的时候,我们就需要一种制度来打破这种界限,使这类病人只要到达一个地方,就能得到最全面最综合的治疗。很简单的说,我们现在的脑血管病门诊,是内外科一起看,这就避免了患者看完内科,内科治,有问题再看外科这种问题的出现。
而且这种诊疗制度的优势更能体现在急诊治疗上。我们现在的诊疗模式是神内、神外、放射治疗一体化,病人就诊以后,不是病人去找医生,而是医生围着病人转,这样就会为病人赢得更多黄金时间来获得最有效的治疗。
- Circulation:高风险PCI的“三联治疗”效果值得肯定
- THERAPY研究:检验联合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作用
- JNS:绝经越早脑动脉瘤风险越高
- 桡动脉径路外周血管介入诊疗厚积薄发
- 股动脉vs桡动脉:竞争还是互补?
- 遗传学研究质疑HDL水平与心肌梗死关系
- 通过简单危险评分评价颈动脉支架植入住院期间发生不良事件的风险
- SCAI2012:机器人参与冠脉介入手术可提高精确度
- 置入DES后延长氯吡格雷治疗时间或并不会降低SCVD风险
- Nat Rev:介入治疗的突破?
- 缺乏外科力量的医院亦可安全施行择期血管成形术
- 4种常见合并症增加TVAI术后远期死亡风险
- 锁骨下动脉狭窄及闭塞的介入治疗
- 2011ACCF/AHA/SCAI经皮冠脉介入指南要点
- NEJM:未闭卵圆孔伴未明原因中风的介入封堵术治疗未见优越性
- 研究发现多发性硬化症对大脑控制运动功能的区域产生影响
- 神经介入技术可减少患者认知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