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届东方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大会专题

OCIN2012 10月27日会议亮点

   2012-10-27
字体大小:

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近年来有较大进展,不断有新的材料和技术创新探索,如新型修饰弹簧圈、动脉瘤支架以及血流导向装置的应用等,其疗效已得到广泛承认。但目前在动脉瘤治疗方面依然存在一些争议或困惑。本次大会动脉瘤专题将邀请国内外著名神经介入专家,就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新理念,动脉瘤支架治疗的困惑以及血流导向装置在动脉瘤治疗的应用等几个广受关注的热点进行深入探讨。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理念
 

Naci Kocer教授
 
近年来,随着国际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脉瘤研究(ISAT)以及国际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研究(ISUIAⅠ、Ⅱ)、日本UCAS等系列大样本对照临床试验的完成,动脉瘤治疗的理念不断发展,尤其是血管内治疗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但在脑动脉瘤的治疗方面依然存在较多争议。
 
未破裂动脉瘤的治疗决策是权衡其自然病史的破裂风险与治疗安全性后的选择。小型未破裂脑动脉瘤是存在争议最多的,ISUIA、UCAS等大宗病例临床研究显示小型动脉瘤破裂风险较低,也有研究显示小动脉瘤破裂风险依然可观,目前的现实是国际上对未破裂动脉瘤的治疗越来越积极,能够进行长期随访的动脉瘤越来越少,由于伦理问题以及医生和患者家属的选择偏倚,使得未破裂动脉瘤自然病史的研究非常困难,几乎不可能获得客观准确的数据。对于未破裂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安全性方面也有较多研究报道,总体显示安全性越来越高,这在高水平的脑血管病中心更加具有优势。Naci Kocer教授在他的讲课中即从神经介入医生的视角,对未破裂动脉瘤是否需要治疗这一争议关注话题进行剖析,以最新数据、从最新视野进行阐述,相信会给与会者以新的理念冲击。
 

李佑祥教授
 
李佑祥教授介绍了天坛医院未破裂动脉瘤治疗的现状,从病例筛查到治疗选择,从系统评估到治疗策略,对国内这一最主要的神经介入中心的未破裂动脉瘤治疗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并系统阐述了他们关于未破裂动脉瘤的治疗理念。相信这是国内有代表性的一个重要观点。
 
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动脉瘤安全性及短期疗效均优于开颅夹闭,但其长期复发率高的问题持续困扰业内。为提高介入治疗动脉瘤长期疗效,新材料、新技术不断涌现。目前为止水凝胶弹簧圈是获得较广泛应用的修饰弹簧圈之一,且不断有改进修饰方法的新型弹簧圈出现。Moon Hee Han教授本次大会将讲述应用新型水凝胶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的韩国经验,相信会是精彩讲演。
 
辅助技术在动脉瘤的治疗中应用日趋广泛,有时可能需要不同辅助技术的转换或联合应用,比如在球囊辅助栓塞治疗的最后发现弹簧圈依然不稳定,准备再植入支架时,再超选支架系统对弹簧圈的扰动可能会导致致命危险。René Chapot教授在大会中将推介一种新型球囊导管,既可以用于球囊辅助栓塞,其导管内腔又可以用于输送及释放支架,很好地避免了前述的问题。相信这一新材料将给临床医生提供一个很好的武器。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困惑:血管内支架
 
血管内支架在脑动脉瘤治疗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其疗效也得到初步证实。目前就支架应用发展出较多的技术创新,包括支架后释放、半释放、水平支架以及重叠多支架等技术,这对提高支架治疗动脉瘤的适用范围以及疗效贡献较大,但目前国内外对于动脉瘤支架应用依然存在一些困惑亟待解答。
 
首先,动脉瘤破裂急性期支架应用的安全性问题广受关注。急性期的出血并发症可能需要外科干预,而支架术后抗血小板聚集可能增加手术的出血危险,另外抗血小板药物可能增加动脉瘤栓塞后早期再出血的风险,以及导致全身出血事件的危险,正是这些担忧限制了急性破裂动脉瘤介入治疗中支架的应用。本次大会特邀请John Chaloupka教授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专门论述,届时他将详述急性破裂动脉瘤支架治疗的常见并发症,并介绍预防与治疗经验及策略,相信他们的经验对提高支架治疗的安全性将大有裨益。
 
John Chaloupka教授
 
其次,对于未破裂动脉瘤的支架应用,人们更关注支架应用是否增加了手术风险?以及支架在辅助弹簧圈栓塞之外,有没有改善预后的作用?这些问题的回答事关未破裂动脉瘤的疗效提高,也将影响未破裂动脉瘤的治疗决策制定。黄清海副教授的讲座将结合长海医院神经医学中心支架治疗未破裂动脉瘤的大宗病例系列的单中心结果,尝试以事实证据对以上问题进行初步回答,并探讨支架在未破裂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杨新健教授
 
最后,对于动脉瘤中的特殊类型--夹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地位已得到肯定,而支架的应用使保留载瘤动脉成为可能,尤其是重叠多支架的应用,在保证手术安全性的同时,大大提高了介入治疗的疗效。但是,目前对支架在夹层动脉瘤的应用依然存在争议。业内对于支架的作用、支架术后抗血小板聚集导致动脉瘤出血的危险、重叠支架的安全性以及长期疗效等问题依然有不同意见。杨新健教授的讲座将就以上问题进行系统论述,并向大家讲述他们的观念、做法和效果,与大家分享宝贵经验。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革新:血流导向装置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采用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重建载瘤动脉显著提高了颅内动脉瘤的长期疗效,然而对于一些复杂的动脉瘤,效果却不甚理想,针对这些问题国内外已研发出了多种载瘤动脉内或动脉瘤体内血流导向装置,并已成功应用于临床,本节将针对Pipeline、Silk、Surpass、Tubridge和WEB等各种不同装置的适应证,有效性及安全性等焦点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Pipeline和Silk是国际上最早应用的两种载瘤动脉内血流导向装置,虽然国内尚未正式上市,但国际上已经积累了数百例的经验,并获得了大样本的长期随访数据,作为国际上应用血流导向装置经验最为丰富的专家之一,来自土耳其的Naci Kocer教授,将针对血流导向装置的适应征、选择、操作技巧、长期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载瘤动脉内血流导向装置由于网孔较密,因此对于穿支丰富的椎基底动脉系统临床应用时仍存在争议,尤其是需要联合多枚血流导向装置同时应用时更需慎重,来自日本的Nobuyuki Sakai教授将与我们分享其应用新型血流导向装置Surpass治疗后循环夹层的宝贵经验。而作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新型血流导向装置Tubridge,目前已于长海医院完成单中心的FIM研究,会上将进一步展示和分析单中心结果,为即将开展的前瞻性多中心研究铺垫。
 

Naci Kocer教授
 
上述多种载瘤动脉内血流导向装置对于侧壁型动脉瘤疗效显著,然而对于分叉部动脉瘤,若将该装置释放于一支分叉血管内,一方面由于被覆盖的另一支分叉血管较粗,血流持续存在必将影响动脉瘤的愈合;另一方面,如果动脉瘤的愈合同时伴随着覆盖分支的闭塞可能会导致严重的缺血事件。针对这一缺陷,应用血流导向的理念国际上研发出了新型的动脉瘤体内血流导向装置WEB等,来自美国的Charles Strother教授,将为我们带来关于这一新装置的研发、动物试验及初步临床应用结果。

编辑: 日色提    来源:丁香园